云南大学生村官郑静直播将特产捧成“网红”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
在云南省水富县太平镇盐井村,每逢农历三、六、九赶集日,村中心的集市上就变得热闹非凡。赶集的除了本村村民,还有周边乡镇甚至从四川宜宾等地过来的。他们大老远赶来采购什么?答案是“盐井村的竹编”。盐井村竹编的知名度如此之高,离不开一个年轻的“操盘手”——大学生村官郑静。
2016年,郑静刚到盐井村时,村子面貌是这样的:占地5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村,分散居住着30个村民小组、996户人家,祖祖辈辈靠种植苞谷等传统作物为生,其中贫困户303户。严峻的现实,让郑静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很清楚:光靠传统种植业肯定没出路。
郑静搭植物架
那么,出路在何方呢?郑静经过走访,还真找到了一条路子。村子周边的山里,生长着一些野生猕猴桃树,在得知盐井村的海拔、雨水条件适宜猕猴桃生长时,他提出了引导群众嫁接培育野生猕猴桃的想法。“野果子入口酸涩,产量小,种这个怎能赚钱?”面对村民们的质疑,郑静没有气馁,他一边挨家挨户做工作,一边组织村民们外出考察,并请相关专家到村里开课,普及推广猕猴桃种植技术。
如今,村民们种下了80多亩猕猴桃,已经开始有收益了。村民吴光文看到这个趋势,另辟蹊径搞起了猕猴桃苗培育,今年他成功卖出1.7万株猕猴桃苗。还通过郑静介绍,与四川一家苗木公司签订了年供苗20万株的合作协议。“真没想到,几十年没人理的野玩意,竟然成了金苗苗!”吴光文感慨道。
猕猴桃种植只用了村里一小部分地。郑静发现,村里有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户,家里的地荒着。于是,他建起了一个“微盐井”公众号,定期发布土地流转公告,引来外地老板盘活抛荒地。最大的一个项目,是绥江县的一位李老板,流转了120多亩土地种李子。“他们的到来,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收入,关键是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理念,回报远远不止那点租金!”郑静的算盘打得很精。
郑静展示竹编
村里的地有人种了。农忙的时候,每人都有活干。郑静却又发现了一个空白点:村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农闲的时候他们没事可干。经过反复思考,他把目光放在了竹编上。盐井村竹资源丰富,竹编是村里人的传统手艺,他把竹编工艺作为扶贫技能培训项目之一,在村里开办竹编培训班,还组织竹编骨干去四川崇州学习,请竹编工艺老师来村现场教学,先后培训出竹编高手50余人。
竹编产品做好了,如何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呢?郑静主动请缨,揽下了销售这块“硬骨头”。他利用新媒体宣传,把竹编产品带到各种节庆活动现场摆摊吆喝。
今年4月,水富县第四届桃花文化旅游节在太平镇举办。为了备战桃花节,郑静提前一个月到农户家里“下订单”,征集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竹编工艺品参展。旅游节上,郑静还找来一位口才、形象俱佳的乡镇干部担任“网络主播”,用手机向网友现场直播节日盛况,其中盐井竹编是他推广的重头戏。直播时,在线人数最高达到400万人,“我们村的竹编和其他农特产品一下子就成了网红,知名度大大提升!”对推广效果郑静很是满意。
继桃花节之后,郑静又领着竹编高手们转战四方,许多节庆活动现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做工精致、造型独特,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盐井竹编自此名声大噪。一只小果盘售价就能达到40元。“手脚快点的姐妹,一天能编两只呢!”村民戎佳翠告诉记者。最牛的竹编高手、村民白永富的作品最低标价也要400元。最近,四川一家中等职业学校还发来聘书,邀请他到学校开一门竹编课程。
“我将尽己所能,让村里的地都活起来,让村里人都有事可干。”下一步,郑静想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在村里打造一个创客示范空间和孵化基地,作为竹编和其他土特产品展览销售的场所,当好盐井村产业的“推广大使”。(大学生村官报)
延伸阅读: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