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郑越剑
今年元月,30岁的大学生郑越剑正式出任镇原县屯字镇下郑村马塬小组的“组长”。上任以后,他按照自己事先考虑好的方案,放了“三把火”:修路、通水电、栽柿子树,点燃了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见到郑越剑时,他骑着摩托车刚从山上下来,脸被山风吹得黑红,戴着近视眼镜,文质彬彬。这位30岁的小伙子1999年毕业于庆阳师专中文系,在华池教了两年书后,又到兰州电视台搞了半年广告策划,就下海经商了。在外地市场摸爬滚打了几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后,回到屯字镇开了一家书店,生意越做越好,年收入达5万多元。
2006年后季,村上支书多次找他,动员他回来当小村长,帮助乡亲们致富。家里人为此和他闹别扭,他的父亲说,放着5万元不挣,却看上了一年只有360元的小村长,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他耐心地做家人的工作,说个人有多富是个小家,只有大家都富了,村上面貌改变了,那才叫富裕。咱们村是个纯山区村,群众的思想还很保守,只知道种粮食,不知道发展经济,村上多年来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考上,这样下去会越来越穷的。在他的苦苦劝说下,家人基本同意了,他也放下包袱,回村带领群众大干起来了。
过去,马塬村唯一的一条出村路,仅有2米来宽,坑坑洼洼的,连一辆农用三轮车都通不过。郑越剑说起这条路感慨万千,他说这条路,自己当娃娃时就走,如今自己的娃娃还在走,所以他很痛心,决定先修路。然而,要拓宽路就会损坏一些群众的树和庄稼,还要集资,有些群众不同意,还说风凉话。他掷地有声地说:“要兑地的看上我家哪块地就兑哪块地,要钱的我赔钱。”然后,他和几位伙伴出东家进西家做工作、收集资款,晚上碰头互通进度,他的诚心感动了乡亲们,全村23户人家都同意了。二月初四那天,他乘村上务工人还没有走,就组织群众动工修路。从那时间起,他整天奋战在现场,指挥推土机前边推,组织群众在后边整,在尘土里泡了4天,一条长3公里、宽8米的通乡山路终于修通了。
马塬小村是一个纯山区村,群众吃水要下到沟底的泉里担,可是泉太小了,来早的人能担上,来迟的要等半早上,前边的人桶在泉里搅来搅去,清水也变成了稀泥。于是他决定建蓄水池,群众当然高兴,可是钱从哪里来呢?他想来想去,眼前一亮,何不动员本村在外做生意的人捐款呢?他马上叫来村上的匠人搞预算,然后打电话和他们联系,结果钱很快就寄回来了。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个60立方米的大蓄水池建成了。
不通电是群众最大的心病,勉强从外村接来了电,可是电费每度在一元以上,用不起。他和村支书一起,找部门、找领导、诉苦衷,很快就争取到了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上水两个项目,当水利和电力部门的人来村上勘察线路时,全村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
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他又组织群众大面积栽植柿子树,增加农民收入。针对村上柿子树品种老化、过于分散的现状,他从陕西引进新品种,动员村民集中连片栽植,建起了300亩柿子基地。谈到今后的发展,他说,自己已经请在山东、宁夏等地打工的老乡考察那里的养殖情况,准备在家乡建苗圃和养殖厂,让村上一些走不出去的群众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办养殖厂,争取用3~5年时间,鼓起群众的钱袋子。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