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连首批大学生村官
把青春“安放”在这里 乡村欢迎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网讯:报名,笔试,面试,体检,培训,上岗。跨越2006年到2007年的这段报考大学生“村官”的经历深深地留在刘焱鑫的记忆里。作为大连市首批150名大学生“村官”之一,2007年3月22日,刘焱鑫走进了金州区七顶山满族乡陆海村,开始了她为期两年也可能更长的大学生“村官”历程。
刘焱鑫:我想把青春“安放”在这里
刘焱鑫今年26岁,20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有着大专学历、学了紧俏专业的她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到农村就业。曾经,她想成为一名律师,也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自考读了法律,几天前刚刚取得了本科学历。“当村干部的经历让我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我却没有什么特别的遗憾,我现在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
3月下旬刚刚来村里的时候,刘焱鑫只挂了个虚职———村委会主任助理,那时候的工作就是帮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明昌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一个多月后,村里换届选举,原来的妇女主任因为年龄问题退了下来,这时周明昌想到了刘焱鑫。“这个孩子平时处理事情很有能力,也很认真、细心,非常适合做妇女主任。”于是,刘焱鑫又多了个头衔。
“这个职务是村委会里和治保主任并列的两大难干的活儿,工作内容琐碎,而且得罪人。但她能把问题处理好。”周明昌这样告诉记者。为了能做好这个主任,刘焱鑫仔细查阅了全村的状况。她告诉记者,陆海村有6个自然屯、7个居民组,设立了7个大嫂队长。因为来的时间太短了,她还没来得及挨家挨户去走访。好在村里有大嫂队长制度,通过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大嫂队长会议,能了解全村的妇女状况。通过日常和大嫂队长的沟通,刘焱鑫已经掌握了全村育龄妇女的情况,而且通过解决一些小问题也拉近了刘焱鑫与村民的距离。陆海村干岛子屯的一位姓韩的育龄妇女患有轻微的智力障碍,意外怀孕后,邻居给刘焱鑫打来电话,说其家人要带着她做流产。刘焱鑫想来想去实在不放心,就亲自陪她到乡医院做流产手术。这以后,有什么事情村民就会主动与她联系。“她脑子转得快,想得总是比别人周到,我们愿意跟着她干。”7个大嫂队长之一的满惠莲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个“小主任”的认可。
不久前,市人事局组织了大学生村干部征文,刘焱鑫是这么写的:报考的时候只是解决就业的问题,如今我已经喜欢上这片有着肥沃土地、碧海蓝天和质朴村民的地方,不敢说我会为陆海村作出多大贡献,但我愿意把青春安放在这里,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陆海村村民。
周明昌: 大学生是我“抢”来的
周明昌在陆海村已经担任30年村支书了,他带领陆海村村民发展村经济,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我从30年的村支书经历中体会到一点,没有知识、没有更宽的视野是无法带领一方百姓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的。”周明昌说,他很遗憾自己知识的缺陷,正是这种缺陷制约着自己的思维。村子要想发展,必须加入新鲜的血液,于是周明昌“抢来了”一个大学生,希望她的到来能给陆海村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说到“抢”,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原来,陆海村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在金州区处于领先地位,一村一名大学生原本是要优先照顾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村子,因此陆海村不在首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内。可是周明昌对大学生的到来十分期盼,虽然多次跟上级要求、反映,却都没有满意的结果。“原本以为肯定没戏了,不成想被我抓到了一个机会。”区里让周明昌代表全市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到大连一村一名大学生欢送大会上发言,于是周明昌跟区里谈起了“条件”:发言可以,但得给陆海村一个大学生名额。
“刘焱鑫来了之后,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她的思维很活跃,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时虽然稚嫩,但给了我很多启发,如今她已是我的好帮手。”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周明昌也看得非常冷静:我没有指望把他们一辈子拴在农村,他们应该有更好的发展。两年协议期满后,如果刘焱鑫选择离开,我们欢送;如果她选择留下,农村一样会给她广阔的发展空间。
侯德文: 期待今年把全乡的大学生“村官”一次配齐
尝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甜头的不只是村子,还有乡政府。七顶山满族乡副书记侯德文告诉记者,目前乡政府有几个大学生,他们不管是工作能力还是知识水平都让基层干部们“感觉惊叹”。他们适应能力很强,工作上手很快,很短时间内都能独当一面,“工作交给他们,我们觉得放心。”侯德文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七顶山满族乡共有公务员编制31个,为了给大学生们留位置,乡里硬是空了几个编制,“我们不想随便进人,进就得进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优秀大学生。”侯德文说,为了留住人才他们作了很多努力,也制定了很多措施,他现在非常盼望公务员考试,希望通过这样的途径,留住大学生,留住大学生扎根基层的心。
今年的大学生“村官”招考工作正在进行中,七顶山满族乡的很多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都给侯德文打来电话,要求今年“大学生村干部分配一定要考虑我们村”。这让侯德文很为难,于是他在采访现场向金州区人事局和高校毕业生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请愿:希望今年把七顶山满族乡各个村都配备上大学生“村官”,解决他的“分配难”问题。
记者手记:
一天的采访,记者只接触了我市首批150名大学生“村官”中的四位。除了陆海村的刘焱鑫,还有向应镇城西村的张平,土门村的孙博,城东村的张斌,无一例外的,他们都表示愿意留下来。采访时间很匆忙,但记者仍然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洋溢出的激情和活力,以及坚定的信念。他们以平和而长远的目光审视自己现在的身份和未来的价值,被肯定、被重视、被信任,让他们浑身散发着自信而美丽的光彩。
又是一年7月时,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城市择业难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大连又是一个高校林立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地高校学子的涌来,更加重了择业的难度。几天前,本报报道了今年我市拟接收毕业生5.7万人的消息。记者也了解到,这个数字正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城市就业压力会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中所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农村基层干部发出的邀请、呼唤又如此恳切。因此,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就业,必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优化农村人才结构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