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村官”一个月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6月份开始,乐清市33名大学毕业生正式进村工作,当起了村支书、村主任助理。一个月过去了,他们的履新经历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大学生“村官”。

    给村干部“打下手”


    从石帆的青屿村到隔壁的朴湖二村只有几分钟的路程,陈文乐每天骑着自行车从青屿的家里出发,到朴湖二村上班,昔日那个文绉绉的大男孩,皮肤晒得黑黑的,多了几分农村干部的味道。


    “我主要是往村里各处跑,为村干部‘打下手’。”陈文乐说。村里道路拓宽改建,牵涉到部分村民的房屋拆迁,有的村民土地证上登记的面积与实际不相符,需要重新丈量,陈文乐就与村干部一起,一间一间地丈量房屋面积,跑前跑后。前一段时间,村里对2000多个外来人口进行登记,陈文乐每天呆在菜市场旁的岗亭里登记,每天忙到夜里10点多钟,这样一连干了7天。


    “这年轻人肯问肯学肯做,挺勤快的。”村干部满意地说。他们对陈文乐的评价是,挺老练,不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陈文乐觉得自己还有许多方面做得很不够,比如,与村民沟通方面,做学生时的语言与农民的语言表述不一样,因此,他要尽量多学农民的语言。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听、多看、多记,从小事做起。


    有滋有味“坐班”


    前天,虹桥东街村的大学生“村官”汪洋一口气把该村要求建立党委的报告写完。


    汪洋是名女“村官”,她的主要任务是文书。她主要为村里撰写各种书面材料,现已写了不下10个。第一次写材料时,正好是双休日,汪洋搜集了关于村里的很多原始资料带回家,埋头苦干了两天,终于写成了2500多的文字。上星期,村双委干部带汪洋到宁波、淳安等地参观农村新社区建设后,给她布置了任务:编写一本便民服务的小册子。汪洋又忙碌起来了。


    在“村官”这个岗位一个多月,汪洋对东街的基本情况已了如指掌,她以前只知道那条街是东街,现在对东街有了系统的了解。“不过,现实的农村和过去想像中的对不上号。”汪洋笑着说。那是一个很遥远的记忆:一些老人聚集在村委会门口,晒着太阳,土坯房低矮,昏暗;但现在的东街村却十分繁华,坐在空调房间里,有很多台电脑,办公场所像个大公司。


    汪洋的感言是:边学边做,在实践中不断充实。


    村民认可大学生“村官”


    七里港镇曹田后村的大学生“村官”谢远仔细地将户籍资料上的户主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输入电脑,全村近2500人的户籍现已将近输了一半。


    曹田后村所有的资料造册都是实体,仅户籍就有54页,由于没有实行电脑管理,查找起来很不方便。有一次,村里核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投保人,谢远和4位同事整整花了3天时间。谢远在大学里学的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便决定将村里的户籍资料建成一个数据库。这一想法得到村双委的支持。


    “他们是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干部说。于是,一些文件资料的汇总,都交给谢远了。村干部碰到网络处理的一些问题,看到谢远总是亲切地呼道:“大学生过来,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呵?”在村民眼里,谢远是个“村官”。该村安置房建设需要拓宽道路,对一些老房进行拆除,村民就问谢远具体的拆赔政策,幸亏谢远第一天到村里向村干部请教了一番,能明确地为村民解答。


    虹桥界屿村的大学生“村官”卓高法原来在一企业当秘书,那时打交道的大多是商人,到了界屿村后,每当轮到值夜班时,他就会到大树下、河边、桥头、老人院,和乘凉的村民聊天。现在,很多村民都能叫出他的名字,知道他是村里来的大学生“村官”。村民欣喜地说,大学生好啊,能给村里带来生机。


        
图为大学生村官陈文乐(中)与村干部一起义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