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5年理政纪事:农村是我的希望田野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林嵬
    2007年5月6日,河南省淇县西岗乡坡袁庄村77岁的老汉高义然找到被群众称为“大学生村官”的支书介同彬,递上一份入党申请书。高义然说:“村里一年多的变化天翻地覆,看在眼里激动在心里,我虽然老了,但不能掉队,要跟着党往前走。”

    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介同彬2002年投身当地“大学生村官”计划,离城返乡当村干部,利用自己专业特长,先后带领两个村的群众走上致富路,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和信任。

    用“发展”激励人用“公平”凝聚人

    记者来到西岗乡坡袁庄村,见新修整的8条村街全铺上了水泥,街边还配有绿化树和下水道;在村边,一个现代化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接近尾声,一个占地300亩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小区正在建设。村民们说,坡袁庄一年多的变化,多亏了好支部,多亏了好带头人介同彬。

    坡袁庄“两委”班子多年不团结,不但集体收入为零,人均收入也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民长期吃水难、出行难、致富难,144户中有30多户被民政部门定为贫困户,坡袁庄因此被称为“破袁庄”。一些村民对村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失去信心,十多年间,全村只有3人申请入党。

    坡袁庄村紧邻原庄村,2002年,河南农大毕业生介同彬响应县委号召,回老家原庄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利用自己在大学学畜牧专业特长,带领群众养猪致富,4年间建成“畜牧专业村”,年人均收入达7400多元。看到邻村的变化,坡袁庄村民觉得,村里几十年一穷二白,关键缺好带头人,他们多次向乡党委反映,请介同彬到坡袁庄任职。

    2006年6月,西岗乡党委任命介同彬为坡袁庄村党支部书记。介同彬到任后,一些群众有疑问:坡袁庄乱了十多年,一个外村人能服这方水土吗?介同彬觉得,要想当好一个带头人,就得有一个战斗力强的“两委”班子。为了抓好“班子”建设,介同彬三次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让大家开眼界。制定了党员干部“十不准”,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介同彬对干部们说,群众最盼的是致富,最强烈的要求是办事公平,处理问题,只要找准公平和发展这个结合点,再难的事也不难。

    在走访群众时,介同彬发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浇地难、吃水难、行路难。由于长期没有规划,村民乱搭乱建,堵住了村街,部分住在村中心的群众出门得“翻墙头”。由于地里浇不上水,每到施肥的关键时节,群众就盼下雨,雨越大,下地施肥的人就越多。一次,村民张莲凤冒雨施肥,陷在泥地里,气得坐在地上大哭一场。

    通过多方筹资和发动群众义务劳动,介同彬带领群众将1500亩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还给村里引来了自来水,并拆除了20多户村民的违障建筑,在村里修起了“四纵四横”8条水泥路。

    刚到坡袁庄时,介同彬就向群众承诺,自己不要一分钱工资,用五年时间让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在解决了基础设施瓶颈,赢得群众信任后,介同彬开始带领大家发展现代养殖种植业。

    建“农业工厂”造“致富快车”

    依托自己创办的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介同彬在村里建起了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反租给群众养猪。开始群众有顾虑,怕赔钱,介同彬向群众承诺:“兴和公司为大家免费提供各项技术服务,赚钱归大家,赔了我担着。”目前56个养殖单元已被群众认购一空。

    记者参观了养殖小区,发现分有母猪区、产房、育肥区,像一个“养猪工厂”,养殖区内还建有一个大型沼气站,免费向全村供沼气。介同彬说,群众养猪风险大,关键在“散养”中防疫问题解决不好,养殖小区今后全封闭,养殖户进来都得先洗澡消毒,把疫病关在门外。

    介同彬还同山东一家蔬菜加工企业联系,以“股田制”的形式,在村里建了占300亩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已有20户农民报名承包大棚。介同彬给记者算账,全村144户中,已有86户有了致富项目,预计明年村里人均收入将达6000元。

    村民徐好峰以前在外干力工,养殖小区建立后,凑了三万元租了一个养殖单元。他说,我计划买20头母猪,预计一年可出栏400头仔猪,经济上一年就能大翻身,不用外出打工了。

    “农村是我的希望田野”

    村里的变化,恢复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一年多来,已有10多名群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村民张莲凤说:“是村支部、共产党使我们村走上富裕路,我要是不信党那就是没良心。”

    看到村里的变化,原村支书耿绪萍激动不已,她说,我当支书十多年,村里变化不大,一是思想不开放,二是没有科学知识找不到致富门路。上级派介同彬来时,让我退到副支书位子上,开始觉得受了委屈,可村里的变化教育了我,我觉得农村太需要介同彬这种有知识、有思路、有办法的干部,我现在只有一个想法,当好副手,早日把坡袁庄建成“小康村”。

    介同彬说:“当年离开县供销社回村当‘大学生村官’,许多人不理解,妻子说我胡干胡来,父母说我是‘败家子’,跳出‘农门’又跑回来;但我觉得农村更需要知识和人才,在这广阔天地中,我可以大有作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农村是我的希望田野。”

    不久前,介同彬宣布,将养殖小区建设中由他个人投入形成的价值3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无偿捐给村集体,这样,村里每年的养殖租赁收入将达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