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顺祥:在农村升华理想增长才干
编者按:2008年4月1日,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召开了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会上,王丽娜等4位已到乡镇、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代表,结合实际,畅谈了自己在农村基层工作、锻炼、成长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到村任职的体会。魏华伟等2名准备报名应聘到村任职的应届毕业生代表也作了发言,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现将这6位同志的发言材料摘编予以刊发。
在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发言摘要
在农村升华理想增长才干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杨顺祥
我叫杨顺祥,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本科毕业生。今天,我很荣幸能代表北京大学报名到村任职的同学们在这里发言。
回首自己走过的22年人生历程,有三件事令我铭记终身。第一件事是2004年5月13日,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那时起,我选择了自己一生的信仰,也坚定了自己一生的梦想:我要为祖国、为党、为人民作出我应有的贡献。第二件事是2004年8月,我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这无疑使我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4年的大学生活不仅让我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北大积淀深厚的文化更让我对自身、对社会、对未来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大人的处世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北大人始终不渝的追求。
大学4年,我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思索,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自己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梦想。当我得知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要从2008年起,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我兴奋地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得以实现梦想的道路。于是,我铭记终身的第三件事就是在毕业前夕决定做一名大学生“村官”,走向农村,走向基层,走向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第一线。
如果说北大情怀是促使我决定走进农村的一个原因,那么我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则是我选择“村官”的另一个原因。我的家乡在云南丽江,一个祖国西南边陲的美丽小城。我的大部分亲人至今仍在那里的农村生活,因此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农村的生活。乡亲们大多靠种粮食勉强维持生计,由于缺水,蔬菜瓜果都很匮乏。我印象最深的是过春节的时候,家人还要坐车沿着盘山公路绕过雪山,到城里去采购年货。虽然最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和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依旧单调,村民们的观念仍然比较陈旧。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我虽然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城市,但我一直都深切地关注着我们的农村、我们的乡亲。我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为农村的发展作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选择。
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农村的发展,每当我从电话里听到乡亲们告诉我家乡农村的点点变化,我都异常欣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我很兴奋,也很骄傲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深地明白,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贡献是很微小的,我们每个人的能量是很有限的,但是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我们像散落的小星星,辐射出去的光芒将能够照亮整片天空,照亮每一个农民祖祖辈辈致富的梦想。
我明白我们这些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也许吃的苦不够多,也许缺少历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但是我们有热情到最基层的农村,去磨炼我们的心性,去锻炼我们的能力,去了解和体会占这个国家60%的庞大人口的真实情况和需要。到农村工作,除了要传播新的观念和知识外,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向农民群众学习。我愿意在农村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我愿意在农村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奉献青春!我为自己是农民的女儿而骄傲,这里我还想说,我的一生也将会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村官”而骄傲!
(中国人事报记者 张力 摄)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