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候选人张阳:带着阳光上路
在农村长大,生活在城市的小伙子张阳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首届毕业生,于2006年10月通过初选和复选程序,张阳被贵州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选调为“一村一名大学生”,来到铜仁市茶店镇开天村,并担任村委会科技副主任、村团支部书记。2007年5月,作为铜仁市唯一代表参加贵州省首届“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班学习。今年2月,他又作为贵州省唯一代表参加角逐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
一年多来,张阳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脸颊被阳光晒黑了,手掌被劳动磨粗糙了,很难想象这是位家境不错的都市小伙子。下乡之前,他已经被贵州最大的上市公司南方汇通聘用,可他最终选择了乡村。
是什么促使今年只有23岁的张阳告别舒适的生活,从都市来到农村?当我们走进张阳的世界后,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因为我在这里觉得幸福快乐,觉得自己有价值。”
在与张阳的几天接触中,在采访了他诸多的同事、村民后,记者感觉到,这是个乐观、热心、有点腼腆的小伙子。当地的乡村干部和村民告诉记者:“我们最喜欢看到张阳对我们笑。”
张阳,就是这样一个阳光男孩。
“我们的工作努力一点,乡亲的痛苦就减少一点”
“冰”临黔东!从今年1月12日伊始,铜仁地区遭遇了自194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雪凝天气,茶店镇1.8万人受灾,农作物大面积受损,电力、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全镇长时间停电停水。灾情严重时,茶店镇最低气温达零下11摄氏度,穿越镇境的铜(仁)玉(屏)高速公路面结冰厚度有7厘米。一时间,该镇所有通信基站没有保障电力供应,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仅靠镇党政办公室的一部固定电话保持与外界的联络。
1月18日,已是茶店镇实行交通管制封路的第5天,张阳打量着冰雪如盔甲似的路面,他心急如焚冒着危险,一步一滑地进村入户调查灾情,并把村民反映的情况一一登记。次日,张阳与同事们兵分4组,大家头戴雷锋帽,颈系长围巾,脚裹布条和稻草,前去走访慰问受灾乡亲。张阳等一行6人选择了最偏僻的一个村民组,该组居民散居在方圆47平方公里的山腰上和沟坎里。雪越下越大了,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他们背着粮、扛着米、挑着菜,胳膊下夹着一床新棉被,高一脚、低一脚行进在冰天雪地,滑倒了又爬起来,继续向前赶路!此时,张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保障乡亲的最基本生活,就是累爬地了,也要爬着背物资送到灾民手中。”
途经一个罡风乱蹿的山坳时,张阳相遇一个背着小孩的妇女,她正一步一步地探着脚艰难地往前挪,小孩已哭得脸色青白。他立即过去帮这名妇女用皮衣把小孩包好,并解下自己御寒的围巾裹牢孩子的双脚,再解下自己脚上的防滑的布条及草绳给妇女绑上,孩子的哭声停住了。妇女感激地说: “没想到在路上还能遇上你们啊,是你们帮助我解决了困难。”
天黑前,他们赶到了最后一户五保户老蒋家,身体不好的老人,看到张阳他们翻山越岭送来的一堆年货,感动得握着张阳冰冷的手热泪盈眶:“冰雪封山,我们都好久不敢出门了,你们是怎么上来的?”尔后,他们又逐户察看粮食储备、御寒物品、吃水问题、灾情隐患等。
这一天,平时徒步需2小时的山路,他们足足耗时7个钟头,最终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逐户送到了灾民家中。
直至晚上8点,他们顾不上吃饭,急奔五保老人老何家,看见老人的三间土墙瓦顶的房屋,积雪已有10多公分,特别是堂屋的山墙已出现了裂缝,随时可能坍塌。此时,饥寒交迫的张阳毫不犹豫,冒着随时都可能摔下来的危险上屋扒雪。当日,他们先后为5户五保老人和6户重灾户送去12床棉被和200多公斤大米。
当红色冰雪预警信号发布时,张阳挺身奔赴抗击冰雪的第一线;当滞留在行车路上的人们望眼欲穿时,张阳出现在他们面前嘘寒问暖;当又一轮冰雪袭来时,张阳拖着疲惫的身躯给乡亲们送去了希望……每天,张阳就这样顶风冒雪,艰辛地奔走在乡间崎岖的雪路上,一路上滑倒了爬起来,累了就站在雪中休息一会,从未叫一声苦、叫一声累,始终坚守在抗雪救灾第一线。
不久,返乡农民工和学生大量滞留铜玉公路,大批旅客陆续徒步来到茶店救助站。他们大多数人已经步行了10多个小时,早已筋疲力尽。当救助站迎来第一批滞留人员时,张阳立即加入救助队伍,向滞留旅客发放方便面、馒头、热姜汤、纯净水,并耐心地对滞留旅客嘘寒问暖进行劝慰。那一夜,600余名滞留旅客获得及时救助,其中不少人感动得流出了泪水。此时,气温降到了零下9摄氏度。凌晨4点许,疲惫不堪的张阳和衣坐在救助站的椅子上就睡着了,天刚麻麻亮他又上路安置新来的一批滞留旅客。从广东打工返乡的张建强夫妇因思家心切,徒步到达茶店时双双高烧不退,张阳见状及时协调车辆,将他们送往铜仁城区进行救治。每天,他还用电话跟踪了解这对夫妇的医治情况,直至两人康复出院。
那段时间,张阳不管白天给村民发放救灾物资多么忙多么累,晚上他都坚持在救助站值班,力所能及地为滞留旅客排忧解难。1月25日凌晨4点,一宿未眠的张阳接到孕妇余小燕临产的消息,因当地医院条件有限,她急需送往铜仁市区分娩。他迅速联系上救护车前来救援,及时把痛得直冒冷汗的余小燕送进了城区的医院,她不久顺利产下一对儿女。
“我们工作努力一点,就可为乡亲们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他们的痛苦就减少一点!” 20多天,连续奋战在抗灾救灾第一线的张阳是这样想的,亦是这样做的,每天睡觉时间不足3个小时。因此,人们总会看到张阳手持铁锹清除路面冰雪,铺撒沙石和粗盐,任凭刺骨的寒风夹带着冰冷的雪吹打在脸上,手上磨出了血泡,脚冻成了冰块,可他毫无怨言:累了,就在临时救助站打个盹;饿了,就在现场啃几口馒头……连日超负荷运转导致张阳严重感冒,同事们十分心疼地劝他回家休养,他却微笑着用带着沙哑的声音说:“这点病不碍事啊,关键时刻年轻人怎么能当逃兵?”
虽然,突如其来的严重冰雪灾害如同大兵压境,但是,茶店镇党委政府兑现了不能“冻死一人、饿死一人”的庄严承诺。
灾情缓解后,张阳就东奔西跑协调上级部门下拨的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用于灾区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畜牧疫苗等物资,配合技术人员深入村组指导农业生产,加强对受灾小春农作物田间管理的技术指导,最大限度地弥补当地灾害后造成的损失。
[NextPage愿意在这土地上默默地奉献青春]
2006年11月,初来乍到的张阳驻村后一时找不到工作重点,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为了使自己更快地从一名大学生转型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他暗暗告诫自己:“绝不能碌碌无为,无所事事。”于是,他开始走家串户调查村情民意,主动要求随镇领导下队入户抓村里的中心工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村组干部请教,积极跟着村干部与党员、群众、致富能手等各类人士进行交流,走访了全村19个村民小组农户1153户(其中24户特困户),几乎日行25公里山路,其中重点走访调查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的子女、孤寡老人、特困农户等。
“让村民们接受新观念比较难,但只有改变思想观念,村民们才能走上致富路。”张阳协助村干部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其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一些村民的思想总不“开窍”,认为在家里呆着没有外出打工好,死活不想搞养殖业。于是,他就将国家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一条一条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有的村民仍不理解,他就会反反复复地进行疏导,并用身边的成功事例加以激励,提高他们的致富意识。同时,张阳入户调研中都会认真做好记录,广泛收集信息资料,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和适用的信息,提供决策参考。
当年,开天村被列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之一,村委会的工作任务繁重,建设项目是一个接一个。为此,张阳协助镇里和村里的主要领导认真调查研究后,他通过学习和自己多下村了解,对基层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乡亲们是那么善良朴实,愿望简单但是切合实际生活。所以,他认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就是,搞好实用技术的“传、帮、代”,抓好农村实用项目推广落实等等。
满怀憧憬,张阳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同事们携手描绘开天的美好画卷:先后筹集资金4万,带动10位青年农民进行项目领办,先后从浙江引进反季节草莓进行推广,当地掀起了种植草莓的热潮;建立了“开天紫皮大蒜”蔬菜基地5000亩,初步形成了 “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以沼气进万家工程的深入推广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为契机,大力推广“畜→沼→菜”生态种植模式,大大节约了种植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利用省畜牧局建立示范养殖基地项目和青岛帮扶资金以及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发展畜牧养殖示范大户40余户,修建畜牧水产养殖小区6个,养鹅示范户4户,探索出了一条无激素、无公害的生态养殖和"科技部门+养殖小区+企业+农户"的发展道路;利用夜校、业余团校、远程教育等阵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0余次1200余人次,外出学习种养技术8次,有效提高该村村民运用科技抓生产、谋发展的能力,为该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下了坚实基础。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达3860元。
如今,开天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定了今后的基本发展思路--建立以大蒜为主的蔬菜基地;建立养殖小区,培养养殖大户;瞄准市场需求,围绕以大蒜种植为主蔬菜基地建设这个中心,逐步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基础”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开天村的“自然空调”的气候优势,培植蔬菜种植业的拳头产品,走大户带动型、市场和品牌带动型、企业带动型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民增收,初步形成了大蒜、果园、生猪、蔬菜、牛羊五大产业基地。
这一美好的画卷,正在被张阳他们逐步落实,乡亲获得的实惠亦正在逐渐增加。
“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希望获得方方面面的支持!”每一次,张阳进城办事之际,就向有关责任人发出如此请求,至今他仍担任开天村科技副主任、村团支部书记。
前不久,张阳被抽调镇党政办公室担任信息专干,兼任镇团委副书记、青年志愿者服务(突击)队队长,负责《茶店信息》、《开天信息》、《新农村简报》、《茶青简报》编辑工,向各级新闻媒体发表推介当地的稿件100余篇。
张阳兼顾着镇里和村里的工作,两边事情使他“恨不得把一天分成两天用”。
[NextPage用一颗感恩的心投入新农村建设]
那些曾经在笔杆子上的温度、平面图中的故事、信息表里的汗水和记录本中的学问,是张阳交给农村满意的答卷!他坦陈:“一年多来,我从印象中认识农村、了解农村到现实中服务农村、奉献农村,学到许多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在这个农村大学课堂里,我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丰富人生阅历,这是我收获一笔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
他说,一年来的村官生涯,使自己受益匪浅,领悟到人生真正的价值,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的责任!经历了农村的历练,他表示要用一颗感动恩的心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一名当代大学生村官的青春和智慧,书写一部属于自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今年3月29日至3月30日,张阳出席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会上,他代表贵州省3500多名“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在会上做交流发言,并被团中央邀请作客“中青网”与主持人、青年朋友和网民,就自己在农村工作、锻炼、成长的经历进行了交流--
问:你感觉来到农村是你正确的选择么?你是否后悔过?
答:是正确的选择,但刚刚有段时间也动摇过,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得那么美好和简单,所以产生过矛盾的心理,不过现在已经适应了,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这是我青春路上无悔的选择。
问:谈谈你从上任里到现在的感受?
答:当我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看到了农村发展的进步与速度,虽然还有许多地方优待改善,但农民们热情积极的响应党的号昭,使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发挥的作用,虽然渺小但很伟大。
问:你认为在农村是否体现了你的人生价值。
答:中国有70%的农民,能为农村为西部奉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无限荣耀,因为这正是祖国发展的需要。
问:你从来到村里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思想上)。
答:学会了理性的思考问题,看到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学会了坚强与忍耐。
问:你是否了解你所在的村子,了解多少。
答:应该说比村民更加了解,从村民情况到党政班子及村的耕作情况一一了解。
问:你为村民做了些什么?
答:义务普及健康知识和文化知识,教会村民使用电脑学习远程教育,开设村民夜大技术培训班和扫盲班,组织村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村民,积极利用自己的“大学生村官”身份为村跑项目拉资金,完善村级领导班子结构,利用自己的思维帮助他们摆脱封建的思想。
问:你认为村民对你是否满意?
答:满意,因为我所做的事情是渺小的,但发挥的作用还是很大。
问:聘期结束后你是否还愿意在农村发展?
答: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为农村建设做更多的事情,毕竟社会需要我们这样的人。
问:介绍几件你在工作中最难忘的事情。
答:协助秋种;下田指导春耕;利用远程教育开设村民夜大技术培训班;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林权改革;为村民解决日常纠纷;
问:给大学生村官或大学毕业生的寄语。
答:不去想成功与否,既然选择了农村,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次论坛会上,张阳被全国150名村官代表以最高票选举为大学生村官执行委员会委员,并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聘任为委员。散会后,他就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因为“灾后的工作重,不要耽误乡亲们的活计。”
走近张阳,才能了解阳光男孩的魅力。
“他的到来为我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技术知识更新、村级班子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全面发展我村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感谢党委政府能给我们村送来一名技术知识过硬能真真正正为我们农民办事实的大学生,使我们农民受益!”原开天村村委会主任聂怡国如实说。
“他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态度认真踏实,有责任感、有爱心,并且吃得苦,善于与人沟通。”这是茶店镇党委副书记宋宇和镇团委书记付雯对张阳的评介。
当记者把这些好评转达给张阳时,他十分平静地相告:“这是大家对我的关心与爱护,其实我工作上还存有许多不足,工作激情有待提高;处理事情不够稳重,有时候过于激动,没有较好的耐心;今后,我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和真诚的工作态度为乡亲们服务。”
张阳曾经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不会枯竭,我清醒的认识到在服务基层的工程中,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因此,在工作中我努力向镇、村各级干部虚心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基层工作虽然艰辛,但对于我个人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因为,张阳时时刻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所以,他就有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他说,感谢父母的艰辛,感谢母校的培育,感谢领导的关爱,感谢同事的支持,感谢乡亲的理解……
“社会主义好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农村。要真正使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这是一项非常具体、实在而艰巨!”正是有了这些人无私的帮助,张阳对自己工作目标的基本定位是“用自己现有的能力和知识,最大限度地去为乡亲们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尽早地过上幸福的生活,尽献一份绵薄之力。”
此时, 初夏的山村四处生机勃勃,张阳身披明媚的阳光行进在小路上……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