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大山深处的一抹新绿
2008年春天,对于女大学生村官彭永珍来说是一个值得终身记忆的日子。4月10日,文都乡修藏村197名选民经过慎重选择,彭永珍全票当选修藏村村委会主任。197张选票、197份信赖、197份期待……彭永珍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暗自下定决心,决不辜负村民的期望,愿做大山里的一片绿叶,为改变山乡贫困面貌付出青春年华。
农村广阔的天地是增长才干和升华理想信念的肥沃土壤。2006年,毕业于省畜牧兽医学院的25岁的女大学生彭永珍,被县委组织部门招聘到文都乡修藏村任村主任助理。25岁是人生最靓丽的青春驿站,对于一个女大学生,25岁应该是花前月下、罗曼蒂克,应该是前卫和网络的虚拟世界……然而,彭永珍却将青春之花载植在这片几乎被遗忘的穷山僻壤,陪伴她的只有四面无声的大山和寂寞的小草……。
地处中库沟的修藏村是一个纯藏族村,两个自然村,全村89户422人, 675亩水地。三两亩土地、七八头牛羊是村民的全部家当。2006年人均收入只有1300元,是全乡有名的贫困村,村干部对发展经济积极性不高,村委会主任更换频繁,各项工作缺乏连续性,严重地制约了村子经济发展。
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群众才能接受自己,信任自己。初到修藏村,彭永珍感到一切那么新鲜,但语言不通,无法开展工作,村民们也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琢磨着这位80后青年:“一个黄毛丫头,懂什么农村工作,能干啥事”。她坚信,没有爬不过的山,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个名堂。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她经常要步行一两个小时到田间地头找群众聊天,诚恳地向通晓汉语的藏民学习,边学习藏语边逐户走访老党员、贫困户,五保户。藏族老人久谢是村里的五保户,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还有轻微智力障碍,不能管理自己的养老金,经常缺衣少食。彭永珍知道后,定期为老汉代领补助金,购买油、盐、粮、菜和生活必需品,将老人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不时抽空去照顾看望老人。老人虽智障,但只要看见彭永珍来就特别开心:"西毛、西毛(藏语'女儿'的意思)"。在老人心中早把彭永珍当女儿看待,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把村民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这是彭永珍的工作原则。2007年7月17日,文都乡发生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处于中库沟最低位的修藏村成为这次灾害的重灾区,冲毁耕地113亩,树林20亩,涝池进出口严重损坏,冲毁渠道400米,两座村桥冲跨,群众生产活动遭遇严重打击,使原本贫困的村民生活雪上加霜,处境艰难。为了让村民尽快摆脱困境,彭永珍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灾情调查和生产自救任务。从灾害发生的当天起,她挨家挨户调查了解受灾情况,实地丈量登记受灾作物面积,将情况及时详实地逐级反映上报,与村干部一起四处奔波争取到救灾面粉5000斤,救灾款5000元,衣物600件发放到受灾户手中,争取到水泥20吨,与村民一起拉砂运石抢修冲毁渠道和防洪坝,使各项生产活动迅速得到恢复。
救济、救灾、救不了穷,等、靠、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发展经济才是出路。两年的农村生活让彭永珍对这个道理感触颇深。面对操劳一生依然贫穷的村民,她联系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测土测水,分析研究发展核桃、花椒产业的可行性,组织群众建立起修藏村第一个经济林----50亩花椒核桃种植基地。她还与村干部一起搞调查、跑项目、争取资金45万元将两座冲毁的村桥重新修建;争取12万元建起庭院式村部……
彭永珍就像山崖上的一叶新绿,为这一方山乡带来新的希望。(作者: 马兰芳)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