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倍良 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是这样炼成的
周倍良,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同年报名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现为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兼团支部书记。作为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兼周倍良的师姐,我看着他从校园进入农村,不断地成长、成熟。日前,他荣获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称号,我甚感欣慰,回想起这两年间他的变化,希望通过分享他的点点滴滴给来者以参考。
出征:立大志,入主流,成事业周
倍良是一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形成有着明确想法的学生——“用自己的知识,为百姓办点实事”,所以公务员是他的主攻方向。北京市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周倍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学校倡导的“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择业观对他影响很大,虽然到农村工作可能会很辛苦,但那里的广阔天地却是施展才华、磨炼意志的大舞台。现在正赶上建设新农村的好时机,年轻人可以好好干一番事业。周倍良说,如果能够在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愿意尝试,无论多苦多累。从周倍良身上我们感受到了“80后”新生代勇于挑战自我的胆识与魄力。
入村:先当“村民”,后当“村官”
先当“村民”,后当“村官”,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在农村做好基层工作的基本思路。要做好“村官”,必须以农民的身份了解农村、融入农村。“村域面积多大,村子多少口人,村里有什么特色经济……”“村民们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来了大学生,他们是怎么想的……”周倍良说,“我必须走到老百姓家里,与他们拉家常、谈谈心”。农忙时,周倍良会跟着书记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劳作,挖坑、浇水、搬运蔬菜;汛期来临时,他则跟着村委一起出现在防汛现场,帮助疏通下水管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周倍良逐渐走到了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实实在在与农民群众走到了一起,进而明确了“村官”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成长:谢谢你,老乡
“你一个学法律的,来农村能干什么?”这是周倍良刚到农村时频繁被问到的问题。
工作不久,周倍良正好赶上村里为一个土地承包合同的纠纷而烦恼,村里准备通过暴力的方式强行收回土地。作为助理的他建议书记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并毛遂自荐担任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书写诉讼状、收集证据、出庭诉讼,他一个人承担了案件处理的全部。经过大大小小十多次开庭和长达1年多的漫长诉讼,最终获得了案件的彻底胜利。村集体不仅收回了43.5亩的土地,而且被告破坏耕地的不法行为也得到了制止。现在通过重新招商引资,这块地每亩涨到了1万元,村里一下子获得了近50万元的收益。而他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这之后周倍良又成功代理了两起司法诉讼,并通过调解化解了一起民事财产纠纷。这不仅获得了村民的好评,而且在村民中建立起以司法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方式,促进了村子的和谐稳定。
他还和学校法学院联系,共同建立了面向农村,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的法律援助站——清华大学法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农村法律援助站。在学校帮助下,不仅有了专门的热线电话,而且每周定期都会有法学院的学生来村里接待村民咨询。周倍良同时也担任了镇里的普法宣传员,一次在全镇进行普法宣传时,他遇到了一群正要去讨要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周倍良帮助他们分析,建议他们找区劳动监察大队解决问题。事后,农民工们亲切地对周倍良说:“谢谢你,老乡”!周倍良说,这是他听到的最悦耳动听的称呼。
这两年里,周倍良主动“折腾”了不少事,如开办了坝房子村新农民学校,使农民掌握了更多的农业技能、科技知识和就业信息;联合高校,探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方式,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未来:农村的路不平,但很宽
现在,周倍良一天忙过一天,随着村生产发展的需要,他担任起各种不同的角色,如架起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沟通桥梁的村务协调员;向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支农惠农措施的政策宣传员;负责村文档编辑、信息管理的文件信息员;负责村数字电影放映、板报宣传窗的文化宣传员……
周倍良把坝房子村、永定镇视为他的第二故乡,开口闭口“乡亲父老”。他说:“我正确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我已经割舍不下这份工作”。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周倍良会越走越踏实,越走越远。如有句话所说:城里的路很平,但是很挤;农村的路不平,但是很宽。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