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改变的四川大学生村官文国云与双岭村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曾任威远县铺子湾镇双岭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他,今年10月底获得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的荣誉。
不过,据记者获知的最新消息,在参选之前,他已于去年10月报考了公务员,并于今年8月走马上任。
对于文国云的选择,威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强并不觉得奇怪。“他当选十佳"村官"充分说明,我们的政策方向没有问题。文国云的离开,也说明大学生"村官"的选任和"扎根",还有值得总结的东西”。
文国云的迷惘 双岭的路真的很难走
“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父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对农村有着特别亲切的感情,想为家乡做点事情。”文国云是土生土长的威远县人。毕业考公务员时,差几分落榜,而在企业又实现不了他的梦想。看到四川省公招大学生“村官”的信息,文国云报了名。但最后签约时,他还是有些犹豫,担心自己不能坚持。“但仔细想想,如果能带领乡亲们把家乡建设好,家家户户都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签约后,文国云来到当地基础设施最差的一个村——铺子湾镇双岭村做党支部副书记。
第一天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2007年9月30日,为了下村需要,他专门到街上买了辆自行车,想去探探路,结果当天下午4点出发,晚上7点仍没有找到双岭村。10月9日,天下着绵绵细雨,铺子湾镇副镇长周继仁带他下村。雨后的道路满是泥泞,没走多远,裤子就沾满稀泥,皮鞋被扯掉了很多次,连日降雨使通往村委会的唯一道路被淹。
“难道双岭的路就这么难走吗?”周继仁挽起裤子,脱了鞋袜,跳下了水。“等我反应过来,他已经走出两米开外。河水冰冷,让人全身哆嗦,我们手拉着手一步一步向河对岸移去。”在半山腰,文国云见到了将要工作的地方:一幢简单的新瓦房,两张旧方桌,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档案柜,几排会议椅……但村民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尤其是老支书夏忠远的话,让他记忆犹新:“这些物品只能算摆设,田间地头才是我们真正的办公场所。”
双岭村的试验 寻找适合“村情”的路
“刚到村里时,做事找不到方向。”文国云说,自己遇到了和很多大学生“村官”同样的问题。他决定先对农村进行摸底调查。双岭村方圆近8平方公里,文国云的自行车派上了用场。
在1组,组长罗永章指着一块30多亩的空地告诉文国云:“小文,你帮我们引进点资金嘛!看看这块地空着多可惜啊!”原来,2006年有人承包发展种植业,不到1年,就因为管理不善、技术不到位等因素“流产”了。罗永章的话,让文国云了解到农村缺乏资金、土地撂荒的严峻现实。
很快,一个想法在文国云脑中渐渐形成:办一个帮扶基金,给困难家庭送家禽、送书籍、送技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个想法得到了村镇支持,镇政府决定每年从民政经费中抽出部分资金注入帮扶基金。唯一的要求是做好“试验”。
第一个试验户是村民吴珍琴家。她的丈夫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在外地打工。“她打算养兔子,正好我家里有兔子,就从家里抱了两只母兔过来。”文国云还帮她购买兔种和资料。“我不认识几个字,他便一遍一遍地念给我听。”吴珍琴很感激地说。记者在她家看到,几十只小兔长得很好,她还打算扩大养殖规模。
村主任李联忠介绍,10年前,双岭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香葱基地,但短短两三年,市场逐渐被别的乡镇占据,双岭村的香葱不再“香”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面对这样的“村情”,必须寻找适合在家劳动的路子。
养殖正好是投资少、见效快、符合“村情”的项目。有了帮扶吴珍琴的成功经验后,文国云制定了帮扶基金实施办法。
为了筹集资金,他一边在网上建立“同心帮扶基金募捐平台”,一边找镇领导、村干部和企业老板,发倡议、送请柬……在今年3月4日基金成立仪式上,他带头捐出省吃俭用挤出的1000元工资和500元稿费。村两委决定每年捐助400元,村干部每人每年从工资中捐出100元,镇里也承诺每年为基金注入不低于2000元的财政经费。当天,同心帮扶基金就收到捐款8870元。不久,一位广东人还专门寄来1300元。
有了资金,帮扶项目迅速开展,目前已有12户困难家庭成为种养业帮扶对象。
“现在的年轻人习惯城市的风,能不能习惯山村的地呢?”夏忠远说,第一次见到文国云时,心里没底。可现在,他比谁都希望文国云继续做下去。“双岭村的发展有了新的希望”。
跳槽后的思考 即使走了也要留下财富
但夏忠远的希望遇到了波折:8月,文国云考取了威远县工商局的公务员。
这让一度对双岭村发展产生美好向往的夏忠远措手不及。“我是把他当作下任村支书培养的,我相信组织上也有这样的想法。”60岁的夏忠远在农村工作了几十年,在他看来,农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结构偏大,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局限很大。而大学生恰好可以弥补这关键一环。“来个大学生有两点好处:一是知识高、懂技术,能够引进项目,带领村民致富增收;二是年轻人脑筋活、点子多,可以调节村两委班子骨架”。
近日,文国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工商局录用他时,也有些犹豫,从内心舍不得离开。但一想到3年后的出路问题,还是选择了走人。“不过我的心还是牵挂这里的,今后有机会我还是想从事和农业有关的工作。”他说,从刚下村一心想做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带来的迷惘,到后来从小处着手荣获“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称号,这是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
“很舍不得他走。”铺子湾镇党委副书记管群英赞不绝口。“他给农村带来了新东西。为什么大学生来了就能想到建立基金,我们这么多年来都想不到?这值得反思。”她认为,“当过"村官"的大学生即使最后考取公务员走了,今后也不会开黄腔”。
对于文国云的离开,陈强认为很自然:“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文国云的例子说明,大学生"村官"在履职时好好干,就会得到社会和组织的认可。”据陈强介绍,去年9月,四川省选聘的6000名优秀大学生“村官”中,威远县有60名。“他们关注民生,大胆创新,尤其是在推进项目、引进资金、开展农业培训等方面,一些想法正慢慢影响着村组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
文国云走后,帮扶基金会不会“人走茶凉”?陈强透露,不仅没变凉,相反,威远正在推广这一经验,采取“党费划拨、政府支持、社会募捐”的形式筹集60余万元,建立了威远县“困难党员群众帮扶基金”——60名大学生干部所在村(社区)每个启动资金达1万元以上,由大学生村干部负责管理。
“如果每个大学生都帮农村完成一个项目,即使走了也留下了财富。”但仅靠乡镇和组织部门也不太现实。陈强建议国家和省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多给项目扶持,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舞台。同时,在解决了大学生下村的问题后,应出台鼓励大学生留下来的政策。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