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朱堂勇:干好平凡事不平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何彦

    朱堂勇,1986年7月生,2007年江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校毕业。2007年底,毛遂自荐,参加竞选璧山县大学生竞选村干部,当了一名“村官”

  l感恩,选择村官

  2004年,朱堂勇考入大学。学校附近林立的厂房,郊区农村规划整洁的民房、规模发展的农村经济、村民富裕的生活,总勾起生他养他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因生活压力而疲惫而佝偻的身影,因生活拮据渴望幸福近似呆滞的眼神。为此大学期间,他先后到华西村、浙江义乌、山东寿光、辽宁等地农村考察,通过与家乡情况进行比较,他发现家乡不缺土,不少人,少的是科学发展的理念,缺的是带领大家致富的“领头雁”。毕业时,他放弃了多家企业的邀请,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了家乡,参加村官竞选,并以高票当选为璧山县青杠街道四平村党支部书记。

  l逆境,磨砺心志

  现实并不因为自己意愿的美好而原谅自己的无为。刚到村里的时候,朱堂勇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青春的激情,但也不乏理想主义色彩。几件事情,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为宣传村里典型,提高村里知名度,自己托人找来报社人员,写新闻作报道,有人却说,“这娃娃,想出名挂号,捞资本……”,结果,书记为此倒贴差旅费、电话费……

  ――为增进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团结,自己不分份内份外,能干就多干点,又有人就觉得:管得太宽,肯定有猫腻,要查娃娃书记的帐……结果,书记一清二白。

  随着光阴的荏苒,他发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观察村干部的一言一行,他发现,做群众工作切入点在一个“实”、方式方法重在一个“度”。老百姓讲的是实在,重的是实效,对眼前的利益很敏感,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牵涉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凡事手法太软、太慢于事无补,太僵、太硬、太急只能适得其反。实践中他悟出: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深谙村子里的家长里短,远比纸上谈兵、给村子出谋划策要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l 激情,放飞希望

  ――为履行职责,加强学习,提高“班长”向心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班长”,朱堂勇始终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工作,必须保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气神。他在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的同时,认真学习农村工作、城乡统筹、现代经济管理等知识,让自己“不干坏事、少干错事、多干好事”,不断提高自身驾驭全局的能力。

  ――为增进团结,严格制度,增强“班子”凝聚力

  朱堂勇始终把“建高素质党员队伍,强‘两委’班子致富能力”作为一项根本的任务来抓,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从未动摇。每季度坚持开好民主生活会,并注重细化民主生活会程序,让所有党员都能畅所欲言,不让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较好解决了工作误会、消除了隔阂,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两委”成员更加团结,支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通过经常组织党员开展讲传统、比奉献活动,教育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乐于奉献。全体党员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一位退休老党员深有体会地说:通过学习教育,自己似乎年轻并回到了刚入党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717”洪灾,水毁民房近二十户,淹没田地200余亩,受灾群众150余人。灾后重建工作,就成了检验他工作能力的第一件事。为了帮助灾民树立克服眼前困难、战胜灾难的信心,充分调动灾后重建的热情。他发动“两委”走村窜户,问灾情、解民难。不分白天黑夜,忙碌在田间地头和灾民安置点的施工现场,硬是将县里规定的灾民最后入住新房时间,提前了10天,将钥匙交到最后一户灾民手中……

  真情换真心,诚挚的为人,获得了班子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踏实的工作迎得了群众的口碑。

  ――为兑现承诺,积极工作,增强百姓致富能力

  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高等级路。四平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村民近3000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是典型的农业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务工、养殖业与卖蔬菜,经济状况居青杠街道中下水平。村里从2006年开始修村里近2公里出境公路,在自己上任时还只是毛坯子。如何处理2公里公路两端与邻村的协调?如何调解修路涉及的村民土地征用产生的矛盾等问题? 如何把2008年县实施的“户户通人行便道工程”与修好村出境主干道结合起来?新上任的村主任、企业老板沈永钢与朱堂勇的想法不谋而合,工程量加大,资金短缺成了最大的问题。为此主任主动垫资11.5万元,街道补贴资金14.5万元,朱堂勇还号召村民有钱筹资,无钱投工投劳,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修路过程中,他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有人曾问年轻的支书:书记,你咋这么卖力?他却笑着说:因为我是支书?!在大家齐心协力下,一条宽7米2公里出境通道,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铺上了石子;两个月后,县交通局检查验收后,就可实现硬化,村民也就能走上宽敞的水泥公路;人行便道也基本实现户户通。村民林祥荣高兴地说:“我家种了13亩蔬菜,以前的蔬菜只能靠肩挑背磨、板板车运,现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我准备买一辆四轮车来运蔬菜,提高收益。别看村支书年纪轻,办事硬是牢靠”。

  典型引导,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典型的以农富产品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四平村。如何让村民在村子里留得住、富得起?朱堂勇抓住村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态,通过培育一批成功种养殖大户的方式,增强示范作用办法,并成功引进了外地种植大户罗华禄落户四平进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让村民看到小作物一样有大收益、有大作为。目前,又意向引进种植大户2家,种植面积又增加60余亩。四平的种植业也因此由小变大,正朝规模化方向发展,仅此一项预计就能为村民增收200余元。

  你把群众装在心里,群众就把你举过头顶。上任半年多来,朱堂勇为兑现自己上任之前的承诺,他上门访谈、个别约谈、街头畅谈、蹲点夜谈、集中座谈……,与村干部、村民在一起,与群众打成一遍,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记录下了村民对干部的意见、对政策的理解,哪家跟哪家有矛盾、哪家生活困难。他急人之急,解人之难,帮人之危,群众也因此真切地看到了年轻的支书一心一意为民办事的一片真情。为此2007年,四平村被表彰为“五个好先进党组织”,朱堂勇个人也被评为“好党员”。

  l 责任,坚定信念

  富裕农民,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时代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为适应环境,带领群众致富,力求有所作为。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牢记职责使命,心系群众,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让他更坚定地走在四平村的田间地角、村头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