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新农民 安徽大学生深入农村创业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去年夏天,安徽科技学院的3名大学生王中华、苗娟、周盘龙,主动落户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双孢蘑菇大棚种植,并在年底获得丰收。

    一石激起千层浪。3名大学生扎根农村创业,立即激发了当地村民发展生产的热情,也带动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纷纷深入农村、创业发展。

    “有政府支持,我们创业的信心更足!”

    去年,学生物的苗娟3个大棚收入近4万元,是3个大学生中挣得最多的。今年,她又申请了3个大棚,现在正忙着准备生产原料。“其实,当初我们对创业还是有顾虑的,想找个100平方米的农家小院先试试看。后来听说县里对到小岗村创业有优惠政策,我们才决定去小岗创业。有政府支持,我们创业的信心更足!”苗娟说。

    “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受自然条件限制,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在解决了温饱以后,面临着如何致富奔小康的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凤阳县决定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将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引进农村,示范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小岗村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凤阳县的试点,发展项目选择了节地型、易操作、风险小、适合农村发展的双孢菇种植。为鼓励小岗人和外地优秀人才到小岗创业,凤阳县出台政策,在小岗村种植双孢菇每个大棚可获1万元无息贷款和6500元无偿补贴。

    于是,3名大学生几乎不掏一分钱,就踏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是艰难的!因为父母反对,王中华几乎和父母吵了起来;周盘龙在建大棚时意外摔倒,胳膊骨折;苗娟的脚背也被铁条穿透,感染化脓。但坚定的创业信念,支撑着他们迎难而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扶持,激励着他们继续干下去。

    针对大学生基层创业存在实际困难,凤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实施意见和具体管理办法,在帮助解决资金难题的同时,在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和生活上也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照顾。县里出资20万元,铺设了通往菇棚的1500米水泥路,架设了1700米用电线路和自来水管道,安装了地磅,打了机井。县委组织部原选派干部张超、安徽科技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何华奇博士,都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帮助他们联系原材料、销售市场,提供技术指导。小岗村也为他们免除了建大棚用地的第一年租金,并给3位大学生安排了免费住房和吃饭的地方。

    “学生们都能做成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3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种蘑菇,在这个“大包干”的发源地产生了震动。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有江说:“他们不仅带来了技术、人才,大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对小岗农民的激励更大!很多村民都说,学生们都能做成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村民徐家友原本在滁州和江苏常州打了13年的工,听说3个大学生在小岗村搞双孢菇生产,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夫妻俩将自己的4个大棚建在大学生们的大棚附近,遇到理论、技术上的问题,就到大学生那里找答案。先期出菇的一个大棚,5天就赚了6000块!徐家友爱人徐崇秀坦诚地说:“我们本来对于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双孢菇种植并不懂,可大学生的加入让我们觉得这件事一定会发展得好。”村民温秉先去年一个蘑菇大棚就赚了1万多,仅此一项,就比往年所有的收入高出许多。他说这完全得益于3个大学生的带动。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说:“这些大学生到农村来,给农村注入了活力,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今年,严宏昌不仅自己发展双孢菇,还动员子女们也跟着干。

    在3位大学生的示范带动下,目前,种植双孢菇已经成为小岗村的主要产业之一。去年,全村共发展双孢菇大棚35个,今年全村又建大棚160多个;其中,当地和周边30多户农民就发展大棚100个。

    规模上来了,“小岗村双孢菇协会”也应运而生。大学生王中华被推选为理事长。他说自己以前只是大学生,现在不同了,不仅是大学生,还是创业者,而且是小岗村的新农民,是蘑菇协会理事长;他不仅要考虑自己大棚蘑菇的生产,更多的是要考虑全体会员乃至全村双孢菇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问题。有了成功的经验以及乡亲们的热情参与,3位大学生决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一条蘑菇产业链,同时准备走深加工这条路子。

    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说:“大学生到小岗创业以来,确实带动了小岗人共同致富的激情,激发了小岗人共同创业。小岗人一直在探索致富奔小康的路径,想方设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养猪、种葡萄、搞旅游、办加工厂和现代农业公司。大学生去了以后,小岗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种,终于开始有燎原之势了!”

    “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他们才刚上路……”

    3个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的事迹经过媒体广泛宣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及省市各级领导对他们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并表示应鼓励和支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让他们在农村施展才华、艰苦创业、带头致富。

    一时间,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风生水起。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70多名学生,以组团的方式到凤阳创业;安徽科技学院日前有17名学生报名,希望到小岗村加入大学生创业队伍。目前,已有10余位高校毕业生报名落户小岗村,进行自主创业。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也表示,鼓励学生到基层农村创业,并将凤阳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

    凤阳县因势利导,将以小岗村创业基地为重点,在府城、临淮、门台、城西、小溪河5个乡镇建起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作为3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的引路者,凤阳县委组织部原下派干部、现任该县农委副主任的张超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他们才刚上路,接踵而来的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去解决。比如贪大求多的心理,初始阶段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无法脚踏实地搞生产、立志长期扎根农村等。”张超认为,小岗村的政策仅仅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标本,农村的天地还很广阔,农村的创业项目也有很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离小岗村不远的府城镇大王府村,安徽农业大学学生时全、安徽科技学院学生时慧娟等4名大学生,悄然开始了另一种创业模式的尝试。他们以“组团合作”方式建设了12亩标准大棚,进行蔬菜示范生产。尽管没有小岗村那样的扶持政策,但他们的创业激情却丝毫不弱,效果也很好。除了大学生自己的大棚蔬菜产量高、效益好,时全他们几乎每天都和村民们“泡”在一起,指导他们进行育苗、栽植和科学管理,村民也跟着他们一起发展了50多亩大棚蔬菜。时全说,作为大学生“村官”,政府给他建了住房,但他几乎很少住自己的房子,很多时候都是住在村民家里,因为大家都已经把他们几位大学生当亲人看待了。

    凤阳县县长范迪军对记者说:“政府就像春天,大学生就像花朵。春天为花朵的开放提供了合适的环境、气候、土壤、水分等,花朵该怎么开是它自己的事。我们希望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