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坊镇上的大学生村官:把选择视作一次“精神回归”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司成钢

 

学会与农民打交道,是大学生“村官”要上的第一课。图为杜雯在村民家了解情况。资料照片
回想起来,2006年的那个正月,对于刘亚鹏来说非比寻常。也许,他作出的将是改变自己一生的一次选择。

  这次选择,让他与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结缘,成为了二条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这一年,北京市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开招聘北京生源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非北京生源的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计划3至5年内,实现每个村、 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

  刘亚鹏正是其中之一。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他把这次选择视作一次“精神回归”。

  1月12日早晨,记者见到了刘亚鹏。高大壮实、肤色黝黑的他混在村民中间,很难一眼分辨。

  二条街村委会是一个有四间平房的院落,西厢房的角落里,是刘亚鹏的办公桌,桌上是镇里给配的电脑,以及整齐码放的文件。不时有村民推门而入,有找刘亚鹏办合作医疗的,也有来询问村里事情的。10点多钟,刘亚鹏跨上自行车,到十几里远的镇上去申报村里信息。工作间隙,内向且不善言谈的他讲述了自己的“村官”经历。

  初识马坊

  说来很巧,2006年正月初八,当时中国农业大学读大四的刘亚鹏正在为找工作忙碌,过完春节就早早回到了学校。正好赶上了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申报。

  虽然当时返校的学生不多,申报时间又紧,但报名的学生人数依然超过了600人。在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按北京市规定:其薪酬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第二年2500元,第三年3000元,并按有关政策,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聘用后连续两年考核合格者,经批准,可转为北京市户口;此外,“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都有相应的加分优惠政策。

  然而,在山西长治偏远农村长大的刘亚鹏还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我骨子里对农村有非常深的感情,听到别人说农村不好就很不舒服,真心希望农村的地位能有提高。”刘亚鹏清楚地知道农村的落后,知道农民的贫苦,想要用知识改变农村面貌的想法在他体内膨胀。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家里之后,不出意料招来一致反对。他是家里的独子,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家里人希望他在城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深谙农村世故的父亲告诫说:“孩子,下去容易,上来难。”倔强执拗的他没有动摇。

  几天后,面试在院系内展开,层层考核筛选后,剩下几十人。

  一周后,在最后的面试会上,刘亚鹏第一次见到了二条街村书记李连江。这位40岁出头的村干部,当时正在为组建村里的蔬菜产销协会发愁,反复掂量,他选中了农药学专业的刘亚鹏。与他一起被选走的还有北京联合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王丽娜,日后二条街村远近闻名的“草莓天使”。

  2006年3月7日,提出申报后的一个月,刘亚鹏跟其他同学一起开始了“村官”生活。以后的每年3月7日,马坊镇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们都会聚在一起,纪念这个日子,他们称之为“马坊助理日”。

  理想照进现实

  其实,在面试之前,刘亚鹏就曾偷偷跑去马坊镇实地“考察”。毕竟是北京的农村,比山西老家的情况好得多。村里基本都铺了水泥路,很干净。然而,一路上,由市区到郊区,繁华和荒凉之间的巨大反差,还是让他心里受到了一次冲击。

  起先,刘亚鹏住在村里宿舍,后来村里建了文化大院,他就搬了过去。

  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张单人床,一个书桌,一个简易衣橱,一台电脑。床上超厚的棉被是村干部特地为他做的,地上散放着萝卜白菜等,那是村民送他的。没有暖气,他要自己烧蜂窝煤取暖。书桌上方,工工整整地写着四个字:“心气和平”。

  最大的困难并不是艰苦的生活条件。上大学之前只会讲山西土话的刘亚鹏最先遭遇的是语言关。这边讲的是唐山味的北京话,十句话有八句听不懂。环境不熟,语言不通,在到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亚鹏一直没法适应,更别说融入。

  刘亚鹏很感谢李连江书记。他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比如做会议发言的文字记录、参与村里大大小小各种会议,甚至把村里的大项目也放手交给两个“乳臭未干”的“村官”。

  刘亚鹏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村官”都还只是在从事简单琐碎的文秘工作。很多人甚至在做“村官”的第一年,就开始为三年之后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做准备了。

  2006年的“草莓项目”让刘亚鹏和王丽娜这对“最佳拍档”大展拳脚。他们一个懂技术,在家指导生产,一个懂管理,在外负责联系销售。当年,每个温室大棚纯收益两三万元,收回成本。次年,大棚数量由30个扩大到69个。

  在村南头的草莓大棚里,沉默寡言的刘亚鹏像变了一个人。“种草莓,需要注意防治白粉病。开得不好的花要掐掉。上午要放风,中午要看温度,放帘子。”

  大棚里,一颗颗饱满的草莓果鲜艳欲滴,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小伙子是块金子。有啥不懂的我们都找他。”几位大姐笑嘻嘻地说刘亚鹏。

  “静电喷雾技术你帮我查得咋样了?有没有这种喷头啊?”村民王玉山一见到刘亚鹏就问。“有这种喷头,我跟刘老师联系了,他现在国外,明天下午才能回来。”刘亚鹏介绍,这种静电喷雾技术,不仅能节约农药用量,还能很好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在刘亚鹏的技术支持下,王玉山大叔家的草莓去年还荣获了全国草莓文化节一等奖。

  “村官”们的到来,让村子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改变。

  “村里的文件管理、制度运作都规范了,他们思想灵活,懂网络,懂技术,填补了农村这方面的空缺。”李书记如是说。

  相比3年前刚来马坊,刘亚鹏的眼睛里多了成熟自信。内向的性格里,依然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