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孙健:走在乡村的道路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大学生村官 

  来自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比上年增加了52万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如此庞大的数字只说明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

  另据新华社电国务院针对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出台“国七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难不难?好不好?为此,本报记者联系了今年七月份毕业的大学生孙健,聊聊他的求职故事。他毕业于聊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今年他9月份放弃在省城媒体的工作,参加了临沂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凭借自身的努力现任职平邑县铜石镇泰和社区主任助理。他的求职经历可能会给那些还在努力找工作的毕业生,以及准备找工作的在校生提供一些借鉴。

  “大学生村官”孙健:走在乡村的道路上

  2009年春节大假刚一过,临沂市平邑县铜石镇的27名大学生村官们迎来了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各自的岗位上,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记者了解了他们节后工作的开展情况。

  泰和社区的孙健与同事李伟年前与村“两委”商讨的利用自身知识,搞一块大学生农业科技示范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他们俩忙活着在地头取土做测试样本,希望通过科技示范田,一方面真正体味“做村官,当农民”,另一方面引导村民群众通过他们的示范走科技富民的路子。另外,把外出务工流动党员登记录入服务工作。正如“村官”李伟向记者说的那样,“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为农村做点事情,是一种责任。”

  “刚来的时候有点不太适应,现在已经好多了。”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对于这位24岁的年轻村官来说,都远比在大学里遇到的苦要多得多,但这却没有动摇孙健的决心。

  对于农村,孙健并不陌生。父母都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的家乡位于蒙山脚下。在上大学之前,每逢周末,他同父亲骑着自行车赶30多里路到老家帮着在农村的奶奶、叔叔耕作。考上大学,走出山窝窝是父辈们在黄土地付出了艰辛,希望孩子能走出。他没辜负亲人的希望,在踏入大学大门的那一刻就打算毕业以后可以继续读研,想着学历高一些,在城市里找份工作还是容易些的。

  “我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山村,也真正能够体会到作为农民的辛苦。”大学期间,与其他奔波在各种活动中的大学生不同,孙健初进大学便把时间都交付给了学校的图书馆。四年来,他的学习成绩很稳定。

  进入大四,由于学的是中文专业,孙健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考研。但令他失落的是笔试公共科目英语仅4分之差与研究生失之交臂,08年3月参加全省选调生考试又一次失利。

  这样的结果让孙健一时难以接受,毕竟奋斗了那么久,差那么一点点就成功了。此时,班里的同学们要么考上了研究生,要么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甚至解决了济南户口。但是,孙健没有沮丧。“离毕业越来越近了,家里压力大,我没有时间去伤心难过,只能咬着牙继续坚持下去,去寻找其他的机会。”

  就在7月底临沂组织部下发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通知后,复杂的心理斗争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最终孙健考取了到村任职。是回家当村官?还是在省城做记者?一时难以抉择,当想起远在老家的奶奶,叔叔,想到为什么农村老百姓劳苦一辈子图的什么时,他写下辞职书,背起行囊回自己的家乡,支援建设!这是我们这群80后一代所应该负起的责任。

  到村四个月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没有答案。但这足以让人由青涩走向成熟。作为中组部实施的十万大学生村官人才工程的首批村官,在农村已经度过了四个月。农村的山好、水好、人好,可是相对来说农村却是贫困的,但绝对充满着生机。在这短暂的四个月,他对农村有了新认识,对这片土地有了感情,也都充满信心要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撒到这片美丽的沃土上。

  四个月前,当孙健第一次到来到我所任职的泰和村时,感觉很茫然、不知所措。但是镇里和村里对他的生活与工作都倍加照顾。他也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向村干部取经验,开始慢慢转变角色,在村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宣讲党的是七届三中全会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孙健和李伟编印了《泰和宣讲快报》,开辟了“父老乡亲听我讲”专栏。

  孙健与同事李伟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利用自己的所学,结合村实际,做了一些为民的实在事。再进村串户走访中,村民于志宝告诉我,我们村搞运输的已有15多户,虽同在一个村,但在业务上基本上没有联系,这样走向市场后,很容易被强势的竞争对手在不经意间把抢手的货运拉过去。他希望我们大学生能想个法子把他们聚到一起,这样力量集中了,运输也就转好了。于是,我与同事李伟积极的协调,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泰和运输协会于2008年11月25日在文化大院内成立。设计了徽标,建立了章程。

  孙健与同事李伟加入了助残志愿者队伍,在村里成立了“爱心之家”。每周末到孤寡老人刘奶奶家,帮她挑水、扫院子、洗衣服,聊聊家常,给她讲讲党的一些好政策使老人不至于感到孤单,加深了他俩同老人之间的感情。另外,他们结合“科技帮扶致富工程”分别联系了一户结对帮扶户,经过走访考察,帮助农户排忧解难,为他们送去致富信息。利用空闲时间到敬老院为老人献爱心、到中小学做义教,到厂矿企业搞联谊,通过多种形式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

  他们在农村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农村需要更多的热血青年的贡献,发展农村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使命,让青春在农村这片土地上飞扬,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得以实现。

  孙健回报农村的心愿最终以“大学生村官”的方式得到了实现。回首并不平坦的求职之路,孙健说:“虽然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但不是严峻到让大学生找不到饭吃的地步。我们班里所有的同学毕业前都找到了工作,我觉得大学生在求职时还是要有足够的信心。”

  虽然每个月只有1000元多元的工资,但孙健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就在二个月前,一起来农村任职的一位同学辞职了,但孙健依然在坚持着,走在乡村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