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刘植松 农村工作远不如想象的简单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植松

  人物小传:刘植松,男,河北省衡水市人,1984年7月出生,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业至今担任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霍州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2008年获大兴区优秀“

村官”称号。

  农村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繁荣与昌盛,每一个农村犹如一个个微小的细胞,支撑、构建起我们祖国这样一个强大而优秀的母体。如果说祖国是一个花园,那么农村就是花花草草,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蔚成祖国的满园春色。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工作,国家出台了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政策。对于这一政策的出台,有人狭隘地认为是政府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也有人说是特意为国家培养基层干部。

  从我的切身体会看,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确确实实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确确实实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更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名07届的“老村官”,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既然投身农村,就应扎根农村;既然想要做好农村工作,就要首先夯实基础。

  到岗之初,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短暂的兴奋、迷茫和调整期。关于农村工作,说实话,来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到霍州营村工作之后,才发现做农村工作需要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也明白农村工作远不如自己想的那样简单,农村工作包含极大的复杂性、矛盾性。村民和村委会、村民之间关系盘根错节,处理问题必须知村情、解民意、体民情。因此平时我非常注意和村民的亲身接触,经常到村民家里坐坐,唠唠家常,既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又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经过很短的时间,我便对全村有了个大体了解,并且和很多村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进一步方便了我以后开展工作。

  我所在的村经济基础不是很好,为了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村民致富,我曾多次深入农户了解经济收入情况。孙月芝是我村最大的桃林种植户,但经济条件并不富裕。通过走访,我了解到原来制约桃林收入的最大瓶颈是销售问题,以往都是等着买家上门,结果造成很多熟透的桃子来不及销售就烂在地里。对于这个现实问题,我多方联络,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并与母校的市场营销系取得联系,咨询解决销路问题。

  亲身经历告诉我,貌似简单的小事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所以对于任何事我不敢有丝毫马虎,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干部请教,虚心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分享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

  总的来说,两年的工作时间里,在积极利用所学知识为农村服务的同时,我也学到了丰富的业务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将成为我今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争取更好的成绩。 

    光明日报特别推出“大学生‘村官’手记”专栏,反映他们投身社会实践后的人生感悟,以及深入农村后的思想变化。 欢迎大学生村官投稿,稿件发送至maiemai@126.com 包括(村官手记、照片、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