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赵明洲:让梦想长满青山大川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马跃峰

  

  赵明洲在和果农讨论果品的市场销售。
  本报记者 马跃峰摄

  十八盘山,果树连片,风儿一吹,碧波万顷;十八趟川,楼房时现,果农穿梭,破浪扬帆。

  “生活在青山大川之间,时时都有创业的冲动”。山东邹城市城前镇渠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赵明洲说。

  5月18日,伴着夕阳的余晖,记者翻山越岭,来到渠庄。此时,赵明洲风尘仆仆,刚从邹城回来。他约见了一位在枣酒厂工作的同学,一起商量如何把渠庄的蜜桃酿成酒,卖到更远的地方。

  “小赵东奔西走,不是联系西红柿酱厂,就是联系果汁厂,总想给果农找更多出路。”村支书李永友有些心疼他。3年前,是他把小赵要到渠庄。如今,赵明洲把自己的知识和热血,倾注在漫山遍野的桃园、杏园、西红柿园……

  2006年秋天,济宁市公布消息,一村招一名大学生。此时,赵明洲正在山东师范大学深造,得知家乡招考村官,毅然放弃企业优厚的工资待遇,考入城前镇渠庄村。

  “上班第一天是11月1日,北风刮得有点紧。40多里山路,我骑着自行车,边走边看家乡的变化。”赵明洲说,“走着走着,发现路边很多地方要么撂荒,要么种红薯、花生,即使种果树,也只有蜜桃,而且不成规模。”到了渠庄后,听村支书介绍,村人均收入3800元,尚有300多亩荒山,原有的100多亩桃园,品种单一,80%有待更新。

  赵明洲暗下决心,一定为父老乡亲找到致富的新路。随后的日子里,他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写出1万余字的《建设渠庄村新农村的调研报告》。村委成员看后,举双手赞成,经多次讨论,制订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方案,渠庄从青岛、潍坊、郑州等地引进油桃、冬桃、蟠桃、毛桃等四大系列40多个品种。

  “刚开始,农民怕担风险,不愿尝试新品种。村委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种,并承诺,种一亩桃园的收入超不过一亩花生,差多少村里补。”赵明洲说,有了村里支持,党员干部带头干,果树新品种慢慢推开。

  如今,全村三大主导产业已成规模:渠庄桃、越夏西红柿和规模养殖肉牛、猪、山地羊等,直接带动渠庄乃至周边的9878余户致富,每户月均增收1000多元。渠庄发展桃园620多亩,品种达到40多个,人均收入5400多元,户均2万元。

  2009年,赵明洲有了新的打算。年初,他写的《开发十八趟流域林果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实施方案》,得到城前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要是发展特色种植。山里气候条件优越,特别适合发展越夏西红柿。现在,村里西红柿发展到200多亩,亩收入7000元以上。”赵明洲说,下一步将筹备成立公司,建农产品加工厂房、冷库等配套设施,逐步拉长产业链。

  “十八盘山、十八趟旅游区增收的潜力也不可估量。这里四季有景,适合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将来再办起桃花节,吸引人们‘桃花游’。”赵明洲憧憬着,眼里充满希望……

  【点评】

  大学生有思想,有知识,更有热情。他们的到来能给农村带来新理念、新做法,更能带动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探索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如今,我们村富了,环境好了,发展劲头足了,这得益于大学生村官出点子、跑路子。

  ——山东邹城市城前镇渠庄村党支部书记  李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