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县大学生村官王学原 锤炼青春在基层
来源:人民网
作者:解纪录
也许是长时间在农村工作的缘故,今年28岁的王学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的多:头微微有些谢顶,脸膛呈现出饱受阳光照射的紫红色,一双有神的小眼睛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身上的打扮与农民无异,如果在村里遇见他,你绝对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刚刚从天津体育学院毕业三年、有着体育管理学士学位的高材生。
正是这名朴实的沂蒙青年,2007年8月不顾家人的劝阻,考选为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新立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并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执著,扎根山村励志进取,迅速实现了角色定位的转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工作者,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无悔选择:农村天地大有为
2007年8月10日,对王学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通过层层严格的考试、考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选为该县首批60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之一。想着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王学原精神振奋,感慨万千,禁不住回想起考选前后的日日夜夜。
作为一名从沂蒙山区农村走出的大学生,深知作为农民的父母为自己的求学、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回报父母,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成为他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大学期间,他总是利用其他同学闲暇聊天、逛街的时间,寻求着自我锻炼的机会。先后担任过天津体育学院“原色阳光文学社”的创新部部长、副社长,并卖过大学军训后同学不要的军服,做过洗车工、健身教练,也在学生宿舍区推销过零食、矿泉水、电话卡,用充实和快乐激励着自己。大学4年间,它不仅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而且每年还能多多少少地补贴点家用。
大学毕业后,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王学原没有坐等安置,自己主动在天津找了一份健身教练的工作。虽然干得有声有色,待遇也比较优厚,但在他的心底,“回家”的念头一直没有减弱。当看到沂南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关于招收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公告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报名。当他把自己想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坚决的反对,母亲流着泪劝他 “不能再种一辈子的地”,父亲甚至用断绝父子关系表达反对的决心。面对这些,王学原也犹豫了,但最终还是坚定了参加考选的决心。他对家人、亲戚以及同学朋友说,农村现在确实是不富裕,但穷的根子就是没知识、没文化,没有能带着大伙脱贫致富的人。“我相信党和国家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政策是正确的,我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我相信自己能在农村干好。”为了让父亲同意,他第一次与老人耍了一次“小聪明”:“毛主席不是说过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嘛?我就干三年,如果干的很差,大伙不满意,你不满意,我自己也不满意就不干了。反正我还年轻,再找工作也来得及。”就这样,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并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走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村官”岗位。
勤谨实践:小荷才露尖尖角
俗话说,说得好凭声音,干得好靠行动。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学生,王学原深知,在农村工作,群众更多的不是看你说了多少,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大学生村官要想得到群众的认可,就必须干出样子。就像一棵树,枝叶茂盛不茂盛,关键在于根扎得有多深。”他这样在笔记本上写着,也这样在行动上实践着。
考上“村官”以后,王学原主动选择了素有“红嫂故里”、“山东小延安”之称的马牧池乡新立村,担任该村的村委会主任助理,兼任村远程教育操作员。该村位于马牧池乡驻地北约4公里,属于砂石区,全村共有146户,446口人,中共党员20人,村“两委”干部3人,平均年龄在41岁左右,耕地面积仅有290亩,荒山面积达1300多亩。通过村“两委”干部的引导,近几年来村里建起了“千亩苹果示范基地”,苹果丰收了,却看不见果农的笑脸,原因就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销路不畅,有价无市。针对这一情况,王学原白天自己带着干粮和矿泉水,一遍遍地围着村里转,一次次地走家入户,与村干部、果农谈心走访,调查研究;晚上通过远程教育上网查询,电话联系同学朋友帮忙。终于,知识给了他打开致富之门的灵感:通过远程教育,建立销售网络,发展“订单农业”。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下,他于2007年9月在新浪网博客主页为村里建立了“沂南新立村果园”商务博客,并成功注册了“中华水果交易网”会员,与广州等地客商在网上签订了产销合同,一次性为全村秋季苹果找到了包销商,不仅解决了全村苹果销售难的问题,并且每公斤平均价格比此前零售价高出1角多,切实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仅此一项,就可为每户群众每年增加收入780多元,使全村群众2007年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3900元增加到4670元,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临沂市人大代表、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本玉书记高兴地说:“没想到这娃子还真有能耐,知识确实是财富,感谢党能派这样的大学生来做村官支持、帮扶我们农民致富。”许多村民亲切地称王学原为“苹果经纪”,称他办的博客为“我们的网上市场”。现在,王学原正在计划把“沂南新立村果园”博客改办成以水果为主,涵盖更多农产品的商务博客,并加强与周边村庄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供求信息量,为全乡、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王学原没有把眼光紧紧地局限在本村的发展上,而是积极主动地位全乡农村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距新立村不远有一个香炉石自然村,村民大组长周胜学看到新立村变化后,多次邀请王学原到村里考察,商量怎样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在经过多次的考察调研和走访了几乎所有的村民后,王学原协助村里制定了发展“千亩板栗生态园”的建议,并由他向马牧池乡党委作了汇报,争取到了县帮扶办的支持,列入了帮扶项目,免费提供板栗苗,配备了整套的灌溉设施。消息传回,村民比过年还高兴,放起鞭炮庆祝,王德元大爷感动地留下了热泪,说:“共产党帮咱致富,共产党真好!”
积极进取:思想锻炼无止境
在农村工作实践中磨练自己、升华理想,是王学原始终坚持的原则。到村任职以来,他从点滴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向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平时,他积极协助村里整理财务和公布村务公开栏,热心地为群众办任何他能做到的实事、好事,当好服务员。在2007年底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被抽调参加全镇换届选举工作指导,早出晚归,精细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他所参与指导的村,全部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任务。
在干好工作的同时,王学原时刻没有忘记加强学习。对每期《支部生活》、《党员干部之友》、《临沂组工通讯》、《沂南组工信息》,他都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他协助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利用远程教育和党报、党刊,连续7天组织收听收看学习会议精神。同时,本着“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思想,积极地向领导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向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议事决策程序,向农民群众学习勤劳朴实的品格。他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刚到村任职就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参加县、乡、村各级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现在,他已顺利通过党的基本知识考试,被接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2009年考选为国家公务员。“我将扎根山区,为家乡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话语间,王学原透出一份从容和自信。
正是这名朴实的沂蒙青年,2007年8月不顾家人的劝阻,考选为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新立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并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执著,扎根山村励志进取,迅速实现了角色定位的转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工作者,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无悔选择:农村天地大有为
2007年8月10日,对王学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通过层层严格的考试、考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选为该县首批60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之一。想着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王学原精神振奋,感慨万千,禁不住回想起考选前后的日日夜夜。
作为一名从沂蒙山区农村走出的大学生,深知作为农民的父母为自己的求学、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回报父母,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成为他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大学期间,他总是利用其他同学闲暇聊天、逛街的时间,寻求着自我锻炼的机会。先后担任过天津体育学院“原色阳光文学社”的创新部部长、副社长,并卖过大学军训后同学不要的军服,做过洗车工、健身教练,也在学生宿舍区推销过零食、矿泉水、电话卡,用充实和快乐激励着自己。大学4年间,它不仅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而且每年还能多多少少地补贴点家用。
大学毕业后,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王学原没有坐等安置,自己主动在天津找了一份健身教练的工作。虽然干得有声有色,待遇也比较优厚,但在他的心底,“回家”的念头一直没有减弱。当看到沂南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关于招收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公告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报名。当他把自己想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坚决的反对,母亲流着泪劝他 “不能再种一辈子的地”,父亲甚至用断绝父子关系表达反对的决心。面对这些,王学原也犹豫了,但最终还是坚定了参加考选的决心。他对家人、亲戚以及同学朋友说,农村现在确实是不富裕,但穷的根子就是没知识、没文化,没有能带着大伙脱贫致富的人。“我相信党和国家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政策是正确的,我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我相信自己能在农村干好。”为了让父亲同意,他第一次与老人耍了一次“小聪明”:“毛主席不是说过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嘛?我就干三年,如果干的很差,大伙不满意,你不满意,我自己也不满意就不干了。反正我还年轻,再找工作也来得及。”就这样,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并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走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村官”岗位。
勤谨实践:小荷才露尖尖角
俗话说,说得好凭声音,干得好靠行动。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学生,王学原深知,在农村工作,群众更多的不是看你说了多少,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大学生村官要想得到群众的认可,就必须干出样子。就像一棵树,枝叶茂盛不茂盛,关键在于根扎得有多深。”他这样在笔记本上写着,也这样在行动上实践着。
考上“村官”以后,王学原主动选择了素有“红嫂故里”、“山东小延安”之称的马牧池乡新立村,担任该村的村委会主任助理,兼任村远程教育操作员。该村位于马牧池乡驻地北约4公里,属于砂石区,全村共有146户,446口人,中共党员20人,村“两委”干部3人,平均年龄在41岁左右,耕地面积仅有290亩,荒山面积达1300多亩。通过村“两委”干部的引导,近几年来村里建起了“千亩苹果示范基地”,苹果丰收了,却看不见果农的笑脸,原因就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销路不畅,有价无市。针对这一情况,王学原白天自己带着干粮和矿泉水,一遍遍地围着村里转,一次次地走家入户,与村干部、果农谈心走访,调查研究;晚上通过远程教育上网查询,电话联系同学朋友帮忙。终于,知识给了他打开致富之门的灵感:通过远程教育,建立销售网络,发展“订单农业”。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下,他于2007年9月在新浪网博客主页为村里建立了“沂南新立村果园”商务博客,并成功注册了“中华水果交易网”会员,与广州等地客商在网上签订了产销合同,一次性为全村秋季苹果找到了包销商,不仅解决了全村苹果销售难的问题,并且每公斤平均价格比此前零售价高出1角多,切实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仅此一项,就可为每户群众每年增加收入780多元,使全村群众2007年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3900元增加到4670元,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临沂市人大代表、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本玉书记高兴地说:“没想到这娃子还真有能耐,知识确实是财富,感谢党能派这样的大学生来做村官支持、帮扶我们农民致富。”许多村民亲切地称王学原为“苹果经纪”,称他办的博客为“我们的网上市场”。现在,王学原正在计划把“沂南新立村果园”博客改办成以水果为主,涵盖更多农产品的商务博客,并加强与周边村庄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供求信息量,为全乡、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王学原没有把眼光紧紧地局限在本村的发展上,而是积极主动地位全乡农村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距新立村不远有一个香炉石自然村,村民大组长周胜学看到新立村变化后,多次邀请王学原到村里考察,商量怎样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在经过多次的考察调研和走访了几乎所有的村民后,王学原协助村里制定了发展“千亩板栗生态园”的建议,并由他向马牧池乡党委作了汇报,争取到了县帮扶办的支持,列入了帮扶项目,免费提供板栗苗,配备了整套的灌溉设施。消息传回,村民比过年还高兴,放起鞭炮庆祝,王德元大爷感动地留下了热泪,说:“共产党帮咱致富,共产党真好!”
积极进取:思想锻炼无止境
在农村工作实践中磨练自己、升华理想,是王学原始终坚持的原则。到村任职以来,他从点滴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向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平时,他积极协助村里整理财务和公布村务公开栏,热心地为群众办任何他能做到的实事、好事,当好服务员。在2007年底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被抽调参加全镇换届选举工作指导,早出晚归,精细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他所参与指导的村,全部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任务。
在干好工作的同时,王学原时刻没有忘记加强学习。对每期《支部生活》、《党员干部之友》、《临沂组工通讯》、《沂南组工信息》,他都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他协助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利用远程教育和党报、党刊,连续7天组织收听收看学习会议精神。同时,本着“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思想,积极地向领导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向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议事决策程序,向农民群众学习勤劳朴实的品格。他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刚到村任职就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参加县、乡、村各级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现在,他已顺利通过党的基本知识考试,被接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2009年考选为国家公务员。“我将扎根山区,为家乡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话语间,王学原透出一份从容和自信。
延伸阅读:
- 山东大学生村官刘如伟素描:累并充实着 (2010-05-28)
- 身患白血病80后女大学生张广秀感动全国 (2011-02-22)
- 山东微山一25岁女大学生村官直选获任村主任 (2011-04-25)
- 从门外汉变成庄户通大学生村官助力农户脱贫 (2016-06-27)
- 山东“小”村官李炳春与村民共建幸福小山村 (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