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大学生村官罗雪娟扶贫开发纪事
看上去,罗瑞雪和城市女孩无多大区别,漂亮、时尚、健谈。不同的是,她的言谈举止,多了几分成熟和稳健。作为一位城市大学生,到武隆农村扶贫6年,到武隆大山深处去当村官,她让大山的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当地的农民也富裕了,她成为了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
昨日,她和全国其他扶贫典型的事迹,通过各种方式来渝巡展。多数典型人物的头像,还变成了铜像,摆在人民广场向市民展览。
头上已戴上光环,不过,今年仅27岁的她,却有自己的看法:这几年,在农村扶贫,我在农民身上学到很多,对城市大学生来说,农村同样是一个大课堂,农民就是你最好的老师。
最意外的选择
办公在城里,工作在农村
罗瑞雪是一位典型的城市女孩,在巴南区鱼洞长大,大学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
罗瑞雪说,她学的是材料专业,没有想到毕业后会去农村,会和扶贫结下不解之缘。之前,在她的理解中,扶贫就是扶助贫困,扶贫办就是将政府的扶贫资金发给困难群众,负责发钱的。
而到扶贫办,是大学毕业前的选调生考试,组织部门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平时成绩不错,这一考,就考上了。”罗瑞雪说。
在选调生双选会上,不少部门来选人。别人都去挤规划、建设等部门,她选择去了武隆扶贫办。“扶贫干部,办公室在城里,但工作在农村,而且会经常到最偏僻、最贫穷的地方。”上班第一天,领导对她说,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停下乡、不断调研、检查每一个项目的落实情况,成了罗瑞雪头3年的主要工作。
最苦涩的印象
要到这个村,得先去外省
真正到农村,是2007年,她到武隆县黄莺乡复兴村挂职扶贫干部。具体职务是村支部副书记。
复兴村是怎样一个地方呢?罗瑞雪讲了她去挂职第一天的行程,这里离武隆县城并不远,不到50公里,不过从县城去那里,必须要坐车3小时出县境,到贵州的一个镇,然后趟水、爬山2个小时,最后才能到达。
“这里交通阻塞,信息封闭,与其说是世外桃源,不如说是与世隔绝。”罗瑞雪说,去村里第一天就到农户家里了解情况,她的心灵受到震撼:30多岁的杨勇至今未娶,80多岁的李奶奶从没见过汽车,许多孩子没念几年书就外出打工或回家务农了,这个武隆县的第二大村,只有一座砖房。
这里,几乎成为一个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村民们长期过着“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的半原始状态的生活。
这一切,主要原因就是4个字:不通公路。
最甜美的吃苦
手上磨出血,只为脱贫路
出路,就是修路。
在与村社干部商定修路方案后,罗瑞雪很快从扶贫集团筹集到45万元建设资金。公路要修24公里,45万元显然不够。在村社干部的建议下,大家开始组织村民出劳力。
罗瑞雪则带着铺盖和生活用品住到了村上,白天,和村社干部一起到处熟悉地形,勘察公路建设路线,帮助规划发展产业,晚上就召开群众会,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
修路如一场战役,这个出生于重庆市主城区工人家庭的女孩,磨穿了鞋,手掌戳出血泡和老茧。她想过放弃,可电话那头总能听到父亲严厉的声音:“基层就是锻炼年轻人的好地方!”
罗瑞雪脑海里闪现出一个个画面来:淡淡的月光下,50多岁的妇女背着化肥,手脚并用地攀爬着近80度坡度的山路回家;73岁的伍国媛已患眼疾,还要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很大一部分人还住着树皮盖着的木房。
平静后的罗瑞雪又回到工地上。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虽然这里穷困,但乡亲们有脱贫致富的愿望,他们需要我,这里已是我的第二个家。”
在历时4个多月的工程建设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施工困难。到2008年元旦时,全长24公里的复兴村村道公路终于全线贯通。翘盼数十年的出境公路打通,村民彻底告别了肩挑背磨的运输方式。
最甜蜜的果实
发展种养殖 增收400万元
公路通了,发展环境条件改善了,但村民的收入水平还没有增加,不少农户仍然处于贫困中,帮助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成为罗瑞雪下一个奋斗目标。为此,罗瑞雪虚心向前辈请教,深入到农户家中调研,在村委会李庆怀主任的启发下,根据该村实际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大力发展,全村种植优质地膜烤烟1000余亩,发展中药材500余亩、高山蔬菜1000余亩,土鸡出栏3500余只,仅这三项,就使农民增收400余万元。
扶贫更要扶志,罗瑞雪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路通了,产业有了,物质生活会越来越丰裕,但是不能忽略困难群众的精神生活。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都能看上电视,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不再被时代遗忘,罗瑞雪向单位同事倡议为贫困户捐款购买电视,这一倡议迅速得到了全扶贫办职工的积极响应,自发捐款为没有电视的20户贫困户买来彩电,对已有电视的19个贫困户支持600元的生产资金。
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办职工迅速行动起来,仅一天时间就筹集到捐款26400余元。
最深刻的领悟
农村是课堂,农民是老师
2009年9月9日,罗瑞雪接到北京的通知,在全国政协会议厅,包括她在内的73名全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受到了表彰。
如今,罗瑞雪已离开了复兴村,调回了县城。不过,她依然和村里保持着联系,关心村里的万元增收工程。
罗瑞雪说,在农村工作,她学到了很多。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一次夜晚开会完了,只好寄宿农家。一个女孩子,不怕漆黑,是假话,但她更为担心的是,村里单身汉多,害怕受侵袭。晚上睡觉,用纸箱抵住门,结果来和她同住的女主妇被摔倒。
她明白了,别人接纳了她,她却把他们当外人。“这让我学会了尊重,你尊重他们,他们会更加尊重你。”
农村的农民,很朴实,他们不说假话,说话掏心底,但同时,村上管理,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式方法。村委会主任李庆怀传授了她许多基层经验,不妥的地方,村委会也会直接给她指出。
“我觉得,在农村呆的这两年,我长大了。说实话,对城市大学生来说,农村同样是一个大课堂,农民就是你最好的老师。”罗瑞雪说。
本报记者 任明勇
80后大学生罗瑞雪成为中国扶贫开发典型,她说农民是最好的老师
获中国扶贫开发人物称号的罗瑞雪在展板前留影。本报记者 李斌 摄
昨日,重庆人民大礼堂,杜庆禄站在自己雕像前留影。 本报记者 李斌 摄
他募资6000多万 援建学校16所
昨日来渝巡展的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重庆有两人。一人是罗瑞雪,另外一人是杜庆禄。他的铜像上,是这样评述的:架起扶贫助学桥梁的人。
杜庆禄是国家级贫困县武隆县扶贫办社会扶贫科科长,在杜庆禄的策划、组织下,武隆县扶贫办于2007年底推出了“武隆扶贫爱心网”,在爱心人士与贫困人口之间搭起了爱心平台。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3年时间,他积极争取各种社会扶贫资源,募集扶贫资金六千多万元,援建学校16所,资助学生15598名。
- 重庆武隆大学生村官助"万元增收工程" (2010-06-23)
- 重庆巫溪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村官民兵” (2010-07-22)
- 重庆大学生村官李万里:村民眼中好村官 (2010-12-15)
- 大学生村官李昌贵:辞去教师工作转行当村官 (2011-05-19)
- 女大学生村官张雪: 不当小公主 下乡当村官 (201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