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阜宁县大学生村官潘亮亮:小村官大作为
我们慕好影星、歌星、科技之星,但更崇尚大学生村官之星,因为他们怀揣建设新农村的神圣使命,朝气蓬勃地来到广阔的田野,扎根农村,奉献沃土。阜宁县板湖镇戚桥村担任主任助理潘亮亮,就是众多大学生村官中一颗闪亮的新星,他用勤奋和汗水,用知识和热情,在农村这片广阔天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个大学生村官的青春答卷。县委书记王锦胜赞扬潘亮,情系农民是个很难得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倾心农村工作是个难得的新农村建设好带头人。 小村官,大作为。潘亮亮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引领群众共同致富,是首要责任。 今年26岁的潘亮亮,中共预备党员,2009年毕业于常州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同年7月考取大学生村官,随后分配在板湖镇戚桥村担任主任助理。2010年荣获阜宁县首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之星"。 2008年10月12日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这一切引起了当时正在大学读书的潘亮亮广泛关注,他将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和领导人的讲话读了一遍又一遍,心中翻起阵阵波澜,一个远大志向逐渐清晰:我要到农村去任职,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在大学就已创业有成的潘亮亮在毕业前做了一个决定:回老家,当村官。2009年7月,潘亮亮顺利考取大学生村官,并分配至板湖镇戚桥村担任主任助理。 潘亮亮刚到戚桥村的时候,虽然村民们对他很客气,但眼里存在着怀疑。他意识到,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要赢得村民信任,就必须以实际行动走进村民的生活、融入到他们当中。于是潘亮亮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走村入户,与党员谈心,与村民拉家常。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就和上百位党员群众进行了沟通交流,同时对戚桥村的基本情况也有了全面的了解。潘亮亮的村官工作很快便打开了局面。 当时,在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引导下,全县各地高效农业发展如火如荼,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而戚桥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村民有着多年稻麦两季的传统种植习惯,农田收益一直不高。潘亮亮和其他村干部在入户宣传政策时发现,许多农户思想比较保守,习惯于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对高效农业不了解,有很多顾虑,不愿意参与到其中。潘亮亮深知,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发展村级经济,引领村民共同致富,责无旁贷,是首要责任。如何才能让村民改变种植习惯?潘亮亮经过认真思考和调研后得出:唯有自己带头干,才能让村民相信发展高效农业是正确的选择。说干就干,从2009年l0月开始,潘亮亮主动和镇、村领导联系,与镇、村干部一起带头承包510亩土地,在全县率先建立大学生村官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上马后,他带头和村民一起搭建大棚、育苗、除草、施肥、移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瘦了一大圈,这对于从未干过体力活的潘亮亮来说已是很不容易。 然而,创业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0年大年初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阜宁大地覆盖得严严实实。不好,刚搭好的大棚一定有损坏,潘亮亮心急火燎地赶到基地。一看当时的情景,潘亮亮立即傻眼了,大棚被大雪砸得东倒西歪,薄膜被风刮的满地飘。经统计,20多个大棚被雪砸坏,损失近20万元。老百姓的钱都投进去了,究竟该怎么办?毕竟是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事情,潘亮亮既担心又害怕,欲哭无泪,绝望了。潘亮亮在挨个察看大棚时惊喜地发现,所有育苗棚没有倒。不幸中的万幸,瓜苗还在。就在这时,镇党委书记陈聪赶来了,戚桥村支书戚保成带着村民赶来了。陈书记鼓励他不要担心,有困难跟党委政府尽管提出来。戚书记说,怕什么,自然灾害无法抗拒,瓜苗不是还在嘛,我们全力支持你。65岁的村民田中加说,孩子,怕什么,不要你工钱,我们自己动手,把坏棚修好。村民郭红兰说,薄膜坏了,我们给你用针缝好。来自东台的技术员说,棚子坏的钢管我们帮你修好。他一言,你一语,都是帮助潘亮亮修复砸坏大棚的好办法。多么好的领导,多么好的村民,潘亮亮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就在这一天,26个村民没有回家吃午饭,帮助潘亮亮修复大棚,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钟雪停了。整个基地在10天内全部自救成功,正月初八开始移栽西瓜苗。看着修好的大棚,潘亮亮百感交集,再不为老百姓多干实事,真的太对不起戚桥村民了。就在记者采访时,潘亮亮说的最多的是"要对得起老百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0年,潘亮亮的大棚基地实现收入近200万元,同时示范带动作用凸显。村民不仅在基地打工赚钱,切身感受高效农业优势,纷纷转变思想,同时,还在基地免费学习种植技术,积极参与高效农业建设,带动周边60多农户自发搞起了大棚种植。今年他又和村民合伙,出资200万,新建大棚300亩,目前必须的生产材料已经全部到位,钢架大棚、以及二棚也已经全部搭建完毕,西瓜苗已经育好并且移栽到大棚里,预计5月份西瓜上市。 大学校,小学生。潘亮亮说,农村是个大学校,在这里我只是名小学生,要想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必须从头学起。 4月6日,记者在南侉线高效农业基地看到,大棚内绿油油的西瓜苗长势喜人,生机盎然。潘亮亮正在一个大棚内教村民曹兰花如何锄草。在戚桥村民眼里,现在的潘亮亮俨然是个农业专家了。 潘亮亮在大学主修的是艺术设计专业,但选修课程是农业,对农业知识略有了解。但潘亮亮知道自己在"农业大学"里还是小学生,想要成为行家里手必须要学习。为了能够掌握西瓜种植技术,潘亮亮上网搜集资料,购买《西瓜种植技术大全》等书籍认真学习技术,同时还拜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员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西瓜种植技术。项目上马后,他从搭建大棚、育苗、除草、施肥、移栽,一直参与其中。潘亮亮还是个有心人,随身带着笔记本,技术员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看他怎么做就怎么记下来,有不懂的就问。刚开始,技术员对技术很保守,不想传授。慢慢地看他很认真,逐渐被他的诚心感动,主动教他育苗时间、温度掌握等西瓜种植各个重要环节。一年下来,潘亮亮厚厚的三个笔记本记得满满的。 就这样,潘亮亮迅速掌握了西瓜种植技术,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其他很多农业技术。用戚保成书记的话说,现在的小潘从懵懂的"小学生"成为了农技的行家里手。潘亮亮深知农村缺乏文化、缺乏技术,如果自己能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带领百姓致富,就是对家乡最好的回报。潘亮亮认为,既然我对农业有了了解,就要当"宣传员"和"播种机"。 为进一步解决技术、品种、销售、生产资料等问题,让群众没有后顾之忧,今年,潘亮亮出资15万元建立了阜宁县板湖镇亮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销售村民种植的蔬菜,为村民代购料,为村民提供所需的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及信息咨询服务,每年可为群众节省30多万元。让村民没有后顾之忧,使高效农业种植走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潘亮亮经常组织社员和村民一起参加农业专业技术培训,还到田间地头为他们讲解科学的农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市场信息等,与所有种植户技术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市场共享。 村民崔小娥一直是个蔬菜种植户,但反季节的蔬菜不会长,家庭收入一直不高。去年到大棚基地打工不仅挣到了工资还学到了技术。随后,潘亮亮将两个搭建好的大棚送给崔小娥,免费提供种子、肥料等农资物品,西瓜都由潘亮亮负责销售,净收入是她的。一年下来,崔小娥的两个大棚净收入达到1万多元,而潘亮亮的成本就贴了1万3千多元。崔小娥在家门口自留地也建了4个简易大棚种植蔬菜,潘亮亮有时间就到去教她技术。崔小娥对记者说:"真的很感激小潘啊,有他的技术撑腰,心里感到很踏实。"目前潘亮亮的大棚基地总面积已有810亩,吸纳村民300余人在基地打工挣钱,帮带贫困户150余户,带动村民自己种植高效农业的100余户。 小天地,大舞台。潘亮亮说,心有多大,地就有多广阔,我要永远扎根农村,让青春汗水,浇灌肥沃的希望田野。 为了尽快适应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换,潘亮亮坚持吃住在村,和戚桥村民打成一片。在到村短短几个月时间,为进一步了解村情、民情,潘亮亮白天走村入户,和老百姓交流、话家常,倾听百姓对发展经济的诉求,晚上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国家、省、市、县的惠农政策,帮助农民查找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和法律维权知识。戚桥村民现在都是叫他"小潘",很少叫他"潘主任"了。 记者在戚桥村采访时,还听到了很为流传的"攀穷亲"的故事。70岁的村民王步开家境贫寒,家属孔繁花是肢体残疾人,一只手和脚不能动。王步开的家就是大棚基地后面,外出经常路过大棚基地。看到他都是用三轮车拖着家属出行,引起了潘亮亮注意。在打听了王步开家庭情况后,潘亮亮觉得应该去看望看望。2010年1月份,在村主任奚建领的带领下,潘亮亮来到了王步开的家。只见家徒四壁,家具都是又旧又破,没有一件完整的东西。潘亮亮心里隐隐着痛,决定想办法给予帮助,并当即掏了300元钱给王步开。此后,潘亮亮经常去王步开家看望,陆续送上一些钱和物品。光是送钱物也不是办法,于是潘亮亮让王步开到基地做一些看门和看瓜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工资比其他工人高。其他工人有所微词时,潘亮亮就对他们说:"这是我亲戚。"看到潘亮亮经常穿着皮鞋在大棚里走来走去,同时为了表达对潘亮亮无私帮助的谢意,朴实的王步开就跟家属商量,小潘老是穿皮鞋不方便啊,送一双布鞋给他,一拍即合,孔繁花很是赞同这样的想法。在肢体严重残疾一只手不能动的情况下,孔繁花硬是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亲手纳鞋底、做鞋帮,为潘亮亮做了做成一双布鞋。在一个晚饭后,利用看瓜的机会,王步开将用红塑料袋装着的布鞋送给了潘亮亮。看到这双鞋子,潘亮亮震住了。他告诉记者:"当时什么感受都有,很想哭。我穿过很多名牌的皮鞋,但什么都比不了这双布鞋珍贵啊!"自此后,潘亮亮干脆就认王步开为干爸爸,攀上了这门穷亲戚。现在鞋子虽然已经穿破了,但潘亮亮将它认真洗刷干净保留在家里。"现在我一看到这双鞋子心里就很甜蜜,若干年后,我也会保存的。"农村工作,事无巨细,头绪多而复杂,更多的是做群众工作,他还经常利用村广播和橱窗宣传政策、登农户门谈利弊、与村民话家常等方式,先后较好完成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土地流转等工作,并在村容村貌治理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尽心尽力。潘亮亮还特别关注村里孤寡老人、贫困户以及需要照应的留守儿童。他一有空就为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每隔一定时间他就到贫困户家中,同他们一起探讨致富门路、寻找致富项目;他还经常跟留守儿童谈心,与他们一起话未来,鼓励引导这些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 潘亮亮的工作表现和奉献精神,得到了戚桥村干群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亲自到他的创业基地指导,并勉励他扎根农村创大业。县委王书记称赞他是个好苗子,大有前途。镇党委书记陈聪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潘亮亮主动利用自己的特长,不仅带头创业、带民致富,而且为戚桥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是一名优秀的村干部。(颜成俊 陈玉林 施玉森 余焕超) |
- 江苏省邳州市大学生村官郭潇潇: 小小村官责任大 (2009-09-27)
- 大学生村官翟雅楠:当好村官要有归属感 (2011-02-18)
- 江苏大学生村官刘颖:在鸟语花香里耕耘播种 (2011-04-04)
- 江苏南京市大学生村官石磊:西花村的一把手 (2011-09-20)
- 大学生村官沈萍:真真正正为群众做点儿实事 (2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