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次培:改良牦牛品种破译致富密码
前不久,央视“新闻30分”栏目报道了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打隆镇相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助理次培,通过改良牦牛品种,带领众乡亲致富的故事。一时间,次培成了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
现实生活中,这位雪域高原土生土长的大学生“牛倌”,并不善言谈,说起话来还略带几分腼腆。但只要一提起牦牛,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相达居委会耕地面积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边境居委会,平均海拔4800米,草场面积达36万平方米,牧草资源丰富,饲养牲畜是群众生活的主要来源。牦牛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以前,村民们多是粗放式散养,由于没有科学养殖的概念,每家每户也就养个三五头牦牛,只能基本满足温饱需求,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次培说。
次培从小在牧区长大,小时候,每次放假他都会帮家里人放牛,对牦牛的习性非常熟悉。来到相达居委会当“村官”后,他发现,虽然相达的牦牛肉和酥油在西藏享有盛名,但却没有为老百姓带来相应的收益。
是什么制约了相达的养殖业发展?带着这个疑问,次培走遍了相达居委会的11个组进行调研,并和当地干部认真探讨,终于揭开了谜底:由于养殖缺乏科学性,相达牦牛出现了种群结构不合理和畜种老化的问题,导致牦牛肉产量偏低,影响了养殖效益。
为了改善牦牛品种,次培和村干部们多次请示县、镇领导,要求引进优质种牦牛,对相达牦牛进行改良。浪卡子县农牧局工作人员经考察后决定,从日喀则亚东县帕里镇引进优质种牦牛。现在,相达居委会11个组均建立了1000平方米以上的牦牛繁育基地。
应该如何改良牦牛种质?刚开始时,次培心里也没底。“以前,这儿的绵羊在改良时,曾发生了大量死亡的现象。”次培开始了艰苦摸索。他四处收集资料,找专家学习,从肉质、体格到酥油产量各个方面,了解牦牛品种的差异,学习牦牛配种的知识和技术,并及时将这些经验传授给牧民。
牧民本杂告诉记者:“次培来我们家好多次,每次都把新老品种的不同进行比较,这样我心里就踏实多了。”
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相达居委会已有改良犊牛526头,存活率达到94.8%,占牦牛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次培还告诉记者几组喜人的数据:过去,全居委会共有牦牛899头,现在,已经拥有1839头;以前,本地牦牛每两年产种一次,改良后,有60多头牦牛成功实现了每年产种。更重要的是,改良后的牦牛其体形和乳产品都出现了明显变化,直接增加了肉、乳和酥油的产量,养殖户收入随之“水涨船高”。3年前,相达居委会人均纯收入只有1600元,推广改良品种后,人均纯收入已提高到2910元。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养牛事业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次培心中正在盘算着进一步做大牦牛产业的计划:牦牛全身都是宝,特别是牦牛奶,不仅乳脂率高,而且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丰富,比普通家牛高出好几倍。另外,牦牛脑、血液、肝肺还可以提取许多保健品。下一步,当牦牛的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时,我们还将开办牦牛产品深加工企业,让社区居民都发上“牛”财。
由于表现突出,次培被选派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学生村官座谈会,那是他第一次走出西藏。
见了世面的次培暗下决心:继续帮助牧民们改良牦牛,增加收入,让更多牧民的孩子也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西藏大学生村官德吉央宗让锅庄舞跳进亚运会 (2011-07-12)
- 女大学生村官德吉色珍:乡村里绽放无悔青春 (2011-07-27)
- 汉族大学生村官王东海:青春绽放在西藏农村 (2011-09-05)
- 西藏大学生村官张小波:青春飞扬在红色大地 (2011-10-13)
- 西藏措勤县大学生村官旦增顿珠带领群众致富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