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大学生村官党代表工作感悟:谱写新篇章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综合 作者:内详

  真情服务众乡亲 尽心建功新农村
  重庆市彭水自治县汉葭镇镇南村党总支书记  周晓琳

  我叫周晓琳,是重庆市彭水自治县汉葭镇镇南村党总.支书记。2008年9月我被选派到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镇镇南村,2009年7月任村党总支书记。今年,我又被推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几年来,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我收获很多,感悟很多,现将我的几点感悟汇报如下:

  感悟一:老百姓心眼实,作为村官应主动融入,增进和老百姓之间的感情

  彭水县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山区,来到农村,巨大反差曾使我茫然无措,然而,重庆优厚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让我没了后顾之忧,更赋予了我挑战自己的勇气。刚到村里,村“两委”干部就对我说:“小周,好好干,有啥子事我们给你‘扎起’!”每次村党员大会,老党员们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你要好生利用你的知识,带领我们村致富,为村里人多增加些收入!”简单几句话,对我寄托了极大的期望,这也坚定了我“留下来”的决心。于是,我抓住落实“三项制度”接防、走访、定期反馈的机会,主动走家串户,既推销了自己,又了解了民情。在走访时看到村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我便挽起袖子,跟着他们一块干,一把种子一把肥料一瓢清粪,虽做得不好,村民却翘着大拇指说:“城里妹儿不娇气,难得!”两年来,我走遍了全村710户,并对重点户复访60余次。随着走访的深入,村民对我的称呼也在悄然变化,从开始的“小妹儿”到后来的“周助理”,再到现在的“周书记”,我的“官衔”越来越“大”,但与村民的心贴得越来越紧。

  感悟二:穷山村好处多,能够经受磨练,增长才干

  镇南村幅员面积16.1平方公里,共辖8个村民小组,710户,3030人,共有58名党员。这里山高地远,住户分散,为宣传、落实新农合、万元增收、林权改革等富民惠民政策,我经常与村“两委”干部一道,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动员、登记。一整天下来,常累得腰酸背疼、四肢无力。但是,从这些苦和累中,城里长大的我第一次真正知道什么叫农村、什么叫基层;从这些苦和累中,不经事的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做农村工作,如何与老百姓打交道。村民高成素为给患有先天严重脑疾的孙子治病,背上沉重的债务。我第一次到她家,高大娘对我爱搭不理,这让我很不解。通过了解我才得知,原来,高大娘是想“吃低保”但没“吃”上,对村干部有怨气。了解到她家具体情况后,我再次上门耐心解释低保评选标准及办法,并带去了从镇民政办为她家申请的大病困难救助表。后来,每次去高大娘家,她都热情地挽留我吃饭,还逢人便夸:“莫看周支书一个小姑娘,心好,人不错!”。

  感悟三:小村官责任大,必须尽心竭力、有所作为

  在村工作近两年,我被“农村苦、农民穷”的现状深深刺痛,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发现,村里有不少食用菌种植户,但基本上都是“土把式”种植,质量不高,销路不畅,收入也不高。于是,我反复动员他们成立食用菌产业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提高产业效能,形成种、产、销一体化模式。三个月后,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食用菌收益由一棚1500元增加到2700元,未入社的农户也都要求加入。今年初,重庆市针对渝东南、渝东北启动实施“两翼”贫困地区“农户万元增收计划”,为了推动此项工作更好实施,我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商讨发展大计,并通过调研,形成了《对汉葭镇镇南村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思考》专题报告,对镇南发展进行全新定位,即:以全县通道经济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三改”工程;发展城郊型农业,优先发展蔬菜和城郊劳务产业;建设阿依河沿线经果林,用三年时间打造“镇南生态花果长廊”。目前,全村正提速产业调整,1000亩蔬菜基地已经起步,采取统一规划、小班作业的方式进行种植,预计仅此一项便可实现蔬菜基地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产业的调整,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为富民强村走好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