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刘华:创办学校关爱乡村留守儿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凤莉
在创业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大学生村官刘华有些特别。从创业到现在,她少有盈利的时候,她还欠着一屁股债。

有时,身边的人更觉得她像是在做公益,因为她开办的贾滩镇留守儿童学校里都是些没有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她对很多孩子甚至都没收学费。

有时,刘华也会觉得有些纠结,她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在创业。

2008年,因为“想回家,离父母近一点”,在江西工作没多久的刘华回到了家乡,成为河南省鹿邑县贾滩镇梁庄的大学生村官。

在别人眼里,刘华能折腾。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曾经有人劝告她“安安稳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对于这样的“忠告”,刘华有自己的想法,她说她回到家乡不为别的,也不想图安逸,只是想为农村做点实事。

当她正式上任梁庄村主任助理、走街串户地了解村情之后,这样的想法就更强烈了。在走访中,有一种情况让她感触很深。

“村里留守孩子多,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管不了,很多孩子都辍学了,甚至有的到小学四五年级就不读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刘华打心眼里觉得可惜,她说如果能够帮着父母管管他们,这些孩子没准儿都能成才。

刘华有时也会觉得痛心,“因为无人约束,一些孩子有了不良嗜好,比如抽烟、喝酒、打架等。”

她曾亲眼见过几个孩子在村子外面打群架,她走上前去把孩子们拉开,仔细一问,发现这些孩子几乎全都是留守儿童。

其实,这在农村并不鲜见。在刘华看来,因为留守,孩子学坏的比率也会增加。

在村里,她曾接触过一对留守兄弟。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兄弟俩跟着奶奶生活,年迈的奶奶根本管不住他们,这两个孩子便成天在外面玩。

“他们爸爸只管给钱。”奶奶这样跟刘华说,言语间充满了无奈。

“我见过那两个孩子,都染着黄色的头发,有的时候在桥洞底下玩,有的时候躲在建筑工地上的搅拌罐里玩。”刘华说,本来应该在校园安安静静读书的孩子竟成了无所事事的“混混”。

“我想办一所学校,希望能好好教育这些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刘华有了这样的想法。

事实上,在她大学毕业之前,她就意识到了“留守”这个问题。

“我父亲是办教育的,在他的学校里就有不少这样的孩子。”那个时候,刘华就曾动过办留守儿童学校的念头。

然而,办学校不是易事,对刘华来说,从开始着手建校开始,租地、建校、配备设施……每一步都困难。

“最困难的就是没有资金。”刚刚工作的刘华没有多少积蓄,要启动这个项目几乎全靠借钱。

那个时候,刘华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包括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聂磊的家人和朋友。尽管如此,中间也还一度因为没钱而停工几次。为了省钱少雇些人,刘华和家人亲自上阵,在工地上当起了小工。她的男朋友甚至打着赤脚,亲自挖下水道。

她也曾害怕:万一钱投进去了,学校建好了,收不上来学生怎么办?

“那时我们就开玩笑说,如果真的不行,我们就拿这个地方养猪。”尽管是玩笑话,但刘华心里还是抱着希望,希望自己的学校能成为留守孩子的另一个家。

虽然并不是那么顺利,学校还是赶在2009年暑假招生前完工了,刘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我们不去你们那儿上,你们这是私立学校,国家肯定不让你们参加中考。”在去各个村里做招生宣传时,有村民这样说。

“你们还收学费,肯定是不正规的。”也有村民这样说。

甚至还有同行直接提出了质疑,说她是以营利为目的。

对于这些质疑的声音,刘华并不在意,她说不管怎样都要先试一下,“村民看到效果,就不会怀疑我们了”。

第一次招生,刘华招来200多人。对她来说,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战绩。也就是这200多人,让她的学校日渐成名。

对于学校的孩子们来说,刘华不仅仅是校长,更是一位家长。在这个学校里,刘华用家长的方式管教学生,让大多数孩子慢慢发生改变。

一个跟着姑姑生活的初一女孩,之前一直是村里人眼中的“小混混”,进了学校之后也是成绩名列倒数几名的差等生。在别人的描述中,这个女孩不爱说话,偶然说一句,还是骂人的。

刘华关注到了这个女孩,时常就去给她做一下“思想工作”。“你要是有文化,以后会有更好的生活。”她常这样开导女孩。

她还专门让老师组织演讲活动,鼓励女孩勇敢地走上讲台,培养她的自信。“第一次上台,她的背紧紧地贴在后面的墙上,不敢走到前面去”。

慢慢地,女孩不是那么叛逆了,竟然也认真学习起来。后来,不仅学习成绩赶了上去,还成为班里的纪律班长。

“谢谢老师,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在偷偷递给刘华的纸条上,女孩这样写道。

上初二的张英是被别人影响来的。“村里的同学说这里教得好,管得严。”张英的父母出去打工已经3年了,她一直住在亲戚家,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她也会希望有个人能够好好地管管自己。刚到留守儿童学校的时候,张英的成绩还不是太好,“英语都考不及格” 。在学校里,老师经常会给她补课,没事的时候,刘华也常会过问她的学习情况,“现在我都能考90多分了”。

有时,在刘华看来都是小举动的事情,却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张娟就是被她影响深远的孩子。两年前,爸妈都不在家的张娟常会生出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觉得没人管我,我也不想学习”。有那么一段时间,张娟天天都在家窝着,不是玩就是上网。

这可急坏了刘华,“找她聊天,在网上碰见她就劝她回来上学” 。如今,被刘华“拽”回来的张娟已经成为班里的优等生。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刘老师”对自己的不放弃,自己的将来会是怎样。

在留守儿童学校,这样的孩子不止张娟一个。在学校里,刘华所做的更多的事情也远比“劝诫”学生要琐碎:晚上睡觉前要去宿舍查看学生们的状况、要留意哪些孩子是家庭特别困难需要减免学费的、要帮孩子们筹集更多的课外读物……

有的时候,忙碌的刘华让爸妈都会觉得心疼,“有时觉得她工作就像是在拼命”。

在刘华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责任,既然孩子来到了学校,她就必须要管好他们,教好他们,让他们的家长放心。

在开办学校之初,大部分家长对这个才只有二十几岁的女校长其实并不放心。现在,却常会有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给她打来电话,跟她念叨说“把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之类的话。

“有的家长反映说孩子原来不爱写作业,现在能自觉写作业了,还有的家长说孩子没有以前那些坏毛病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都是刘华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几年办学,尽管很累,但看到孩子们的改变,她还是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事实上,同在贾滩镇做大学生村官的聂磊也曾担心这个学校的前途,对教学质量心里没底。但现在,看到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他的心放下了。“我们学校没有打架的,没有逃学的”。

如今这个只有一栋教学楼、只有简易宿舍的留守儿童学校,已经成为贾滩镇十里八村的名校,很多学生都是慕名而来。迄今为止,这所学校已经先后接收1000多名留守儿童。

“最远的村离这里20多里地,刚开始就来了一个学生,这学期一下来了十几个。”刘华说。

然而,刘华并不满足,对于这所学校,她还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能达到1500人的规模,让更多留守孩子来这里上学,希望把硬件设施能够配得好一些,让孩子们也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有电教室、图书室。”当然,这样的希望对于仍在负债的刘华来说还太高远。但她说,她愿意为这个希望而努力,她愿意坚守着这个学校,让更多的留守孩子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