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谈农村人才培训
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趋势亟待扭转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果,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也明显提高。与之相比,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却日益突出。中央农广校的抽样调查表明,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知道一些”。
“当前农民工总量约有2.3亿,也就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3亿,并且减少的还都是相对素质比较高的。”王守聪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在不断下降。”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民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基础建设投入不够,培训项目投入规模偏小、补贴标准较低。据测算,我国农业劳动力有2.79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对此,王守聪认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现实状况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将对粮食安全、农民致富增收以及城乡统筹产生严重影响。
“农业劳动者大军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导致农业专业化分工难以深入推进、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推广、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当前农业效率提高、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他说。
努力实现从“传统身份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
“现代农民不是身份、称呼,而是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王守聪说,“要从认识上实现从传统身份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的转变,必须要把职业农民的培养与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相结合,与惠农政策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等准入制度挂钩,使农民能够实现稳定就业、公平保障。”
王守聪说,随着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各地农村出现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出现了农村经纪人、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大量新的职业和岗位,迫切需要开展系统性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不久前农业部出台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适应农村劳动力的这些新变化,必须加大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
在培养目标方面,王守聪认为要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三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特别是着力培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将覆盖全国所有乡村
王守聪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还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要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对此,王守聪表示农广校将把能否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能否激发农民学习热情,能否赢得农民喜爱,能否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标准。
据王守聪介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由农业部、教育部等21个部门联合举办,主要承担中等学历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任务。面对务农农民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下降的实际,农广校要在普及宣传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强农富民政策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王守聪表示,今后要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乡村、办到合作社、办到企业。建设一批送教下乡示范村,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采用工学结合、农学交替、分段学习、半农半读等方式,方便农民完成学业。加强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建设,改革农民教育培训评价制度。
-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关键词的草根解读 (2010-02-02)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闭幕2011年将大兴水利 (2010-12-23)
- 中央一号文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2012-02-02)
- 2013年一号文件全文:连续十年聚焦“三农” (201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