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又现”镉大米“ 3年投入10多亿试验去镉
去镉试验
湖南省耕地去污的压力很大,期待通过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突破。在2014年4月启动了长株潭三市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试验。
这170万亩耕地被划分为达标生产区、管控生产区和作物替代种植区,试点期限为期三年。中央财政拨款11.5亿元,湖南省财政在2011年-2014年,安排14亿元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资金。
其中,76万亩耕地被划为达标生产区,此为轻度污染的耕地,即大米镉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的0.2毫克/千克,但未超出日本等国0.4毫克/千克。治理思路是,通过调节受污染土壤的酸度,种出合格大米;80万亩污染耕地被划为管控生产区,即土壤镉含量在1毫克/千克以下,大米镉含量在0.2毫克/千克至0.4毫克/千克的耕地,这部分区域生产的农产品将在丰收季节使用快速检测仪检测,不达标的产品将被全部收购,阻止其进入市场;14万亩重度污染的耕地被划为作物替代种植区,改种非直接食用、非口粮的棉花、蚕桑、麻类、花卉等农作物。
170万亩试点被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其中以县为责任主体,细化到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责任乡镇、村组、田块。按规划,在4月中旬,试点项目任务分解到村、组;5月,完成早稻农田试点;7月,完成晚稻农田试点;8月,检测早稻试点情况;12月,检验晚稻试点情况,并完成实验数据汇总,形成年度工作总结。
然而,湖南耕地修复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由于今年晚稻收割时间延长,在11月中旬才全部收完,原计划12月完成的年度总结也会相应延迟。目前正在进行试验数据的统计和整理,“镉是检测重点,其他重金属也会检测”。由于“镉米”的敏感性,该人士认为,阶段性的成果向公众公开的可能性不大。
10月22日,新华社报道了湖南试验的“新进展”,提及14万亩种植结构调整任务已全部落实;76万亩轻度污染耕地的修复技术和80万亩管控生产区的低镉作物种植正在稳步推广。
外界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在76万亩轻度污染耕地上去镉。湖南采用的是“VIP技术”, 即“低镉品种(variety)+合理灌溉(irrigation)+调节酸度(PH)”。“VIP技术”于2013年通过湖南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但结果一直没有对外公布。
湖南“VIP技术”重点落在“P”上,即通过撒石灰的方式来调节土壤酸度,从而降低镉的活性,最终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达到去镉目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财经》(微信公众号 mycaijing)记者透露的“内部数据”是,8月,76万亩农田撒石灰的早稻试验数据已出来,包括镉在内的重金属含量整体降低了30%。
试点找技术
在探索之中的湖南模式于争议中推进。《财经》记者采访的几位农业和土壤专家,均对长株潭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持谨慎态度。
湖南属于酸性土壤,利用石灰的碱性,调节土壤酸碱度而降低镉的溶解性,见效会非常快。但南京农业大学农研所教授潘根兴表示,此法不能持续发挥效果,且石灰对土壤结构和土壤生物没有任何好处。
他推崇生物质炭治理重金属污染,这一技术的核心强调边生产边治理,即在处理农田固体废弃物的同时,钝化有毒重金属,阻断其活化被水稻吸收的路径。“和撒石灰相比,生物质炭更环保,也更有效。”潘根兴说。
曾在湖南研究过20年镉污染农田治理修复的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凯荣则强调,目前中国还没有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低镉品种;其次,合理灌溉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这在湖南难以实现。“如果VIP技术中的‘V’和‘I’难以实现,只在‘p’上做文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湘潭环保协会志愿者刘海威一直为大米阻镉而努力。六年来,他自费和一些知名大学、农科院合作做土壤修复试验,试验范围包括石灰、赤泥、硅肥、生物质炭等。刘海威总结,“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解决稻米去镉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试验,还是撒石灰去镉最现实。石灰虽然有腐蚀性,长期施用会造成土壤板结,但石灰用量少、成本低,是最易推广的方法。”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修复三种。三种方法均有局限性,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至今仍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事实上,目前也没有一套被广泛认可的修复标准。
在刘帅看来,整个湖南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氛围不错,在土壤修复技术和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湖南应该多探索,“外界对湖南治理重金属的方法有很多争议,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行动起来。试点本身也应该包括试错”。
- 湖南 降低公务员进入门槛 高中 农民 可报考 (2015-01-23)
- 湖南古丈县 “四抓” 服务模式为创业者领航 (2015-01-30)
- 吃进去 的转基因大米 生出来的花粉脱敏效果 (20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