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县 农村商业信用社改革 十年调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王永群
    “查会计,我来还贷款。”2014年10月29日,安徽省太湖县农商银行查亚林正准备关上窗口下班,一阵急促的声音从柜台外传来,原来是老客户许端荣,“不好意思,找亲戚朋友凑了一部分,都是零钱,还好,我丈夫贷款没有过期,给你们添麻烦了。”许端荣边说边小心地将用塑料袋包裹的钞票递进窗口。2013年,许端荣的丈夫在太湖农商银行借款20万元,一直按期结息。但2014年初,许的丈夫被查出罹患胃恶性肿瘤,去世前,他叮嘱妻子要想方设法按期归还这笔贷款,不能违约。

  丈夫去世但嘱托仍在,“今生不欠来生债”,许端荣发誓一定要按期还贷。丈夫治病本就留下了数额不小的债务,加上儿子正在上大学的花销,生活相当艰难。她拼命打工挣钱,一天要打多份零工;平时省吃俭用,酷夏时家里电风扇坏了都舍不得换台新的。眼看贷款就要到期,为了按期还贷,她又找到了亲戚朋友,东挪西借,终于将贷款本息凑足。

  “丈夫生前的嘱托,我既然承诺了,就要按期归还。”许端荣说。

  银行最怕的是“老赖”,从赖着不还到借款人主动借钱还款,改变的是借款人思想,其背后是安徽全省金融生态的改善。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研究制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安徽省是全国8个试点省?穴市?雪之一,并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2004年12月18日,国家第2批农信社改革试点的第一个棋子落在了安徽,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这家省内最大金融机构的改革拉开序幕。

  成立伊始,安徽省联社同全国其他联社一样,被定义为“花钱请了一个婆婆”,这个“婆婆”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但十年来,安徽省联社紧紧依托“小银行、大平台”的体制机制,认真履行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抓发展、控风险、推改革、强素质、树形象,带领83家法人机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规范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扎实开展业务创新,破解了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低下、人员素质偏低、业务手段落后、管理基础薄弱等历史难题,彻底扭转了改革初的经营困局,已发展成为省内业务规模最大、机构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客户最多的地方性金融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

  今天回头再看,“婆婆”一词已经化作了笑谈。

  在国家有限政策扶持下,安徽靠自身努力,把一个积贫积弱、包袱沉重、风险高居、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充满竞争活力、最具成长性的现代银行,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集体企业到市场经济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逐步转型。与此同时,他们坚持服务“三农”等弱势群体,实现了自身持续快速发展,走出一条有效破解“三农”难题、独具特色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成为全省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税收贡献最高的安徽人民自己的银行。其秘笈何在?

  让“小银行”旧貌焕新颜

  2006年10月,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为安徽首家获批成立的农商行,安徽农信社改制序幕由此拉开。

  “目前,全省83家法人行社全面完成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治理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的重大突破,成为全国首个农信社全面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省份,在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14年12月18日,安徽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陈鹏在安徽省深化农信社改革暨省联社成立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说。

  十年来,通过全面改制,安徽农信系统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引进民间资本股金达265.5亿元,占股本总额82.75%;行社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法人治理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小法人”治理机制;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得到优化,农村商业银行新理念、新机制、新业务逐步引入,市场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大幅增强;资产质量全面优化提升,全系统化解了大量历史包袱,十年来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资产180多亿元。

  截至2014年11月末,全系统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690.59亿元,是2004年底的8倍,约占全省存款市场总量的19%;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798.70亿元,是2004年底的7.4倍,约占全省贷款市场总量的18%,存贷款市场份额和增加额均位居全省第一?鸦资产总额达到7177亿元,是2004年底的6.9倍,净增6141亿元;股本金总额达到320.85亿元,是2004年底的17倍,净增301.69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546.8亿元,是2004年底的34.18倍,净增530.80亿元。

  十年间,全系统不良贷款率由39.93%下降到2.39%;拨备覆盖率达到203%,资本充足率达13.69%,比2006年分别提高196个和15.02个百分点;年度营业收入由改革之初的不足40亿元到突破450亿元;十年累计贡献税收超150亿元。

  奠定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

  “有了这10万元的贷款,我的苗圃基地可以再扩大一些规模。”孔维玲说。

  2013年,22岁的孔维玲大学毕业,回到自己的家乡肥西县柿树岗乡双龙社区当起一名大学生村官。半年多的调查研究,孔维玲了解到双龙社区居民大多外出务工,土地闲置严重,而与该社区相隔不远的三岗村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园林绿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民基本实现就地就业,家家拥有楼房和轿车,让社区的百姓很羡慕。她决定带领村民发展苗木产业,自己主动承包村里50亩土地计划发展苗圃。然而,创业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她,肥西农商行客户经理了解情况后,通过实地调查,短短几天,就为孔维玲发放了10万元小额担保贴息贷款。

  资金及时到位,50亩田地全部种上苗木。看到苗木长势旺盛,孔维玲很激动,她计划等到苗圃后期有收益,还要在村里承包更多的田地,带领老乡们一起发展苗木经济。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截至2014年11月末,全系统服务网点达到3023个,占全省银行网点数的40%以上,基本覆盖全省所有乡镇;拥有个人类客户6009万户、对公类客户41万户,共服务各类客户6050万户,服务网点数和客户数均位于全省银行业首位;布放ATM自助设备3633台,发展POS商户4.02万户,布放金农便民宝3.2万台,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8633个。

  同样截至2014年11月,涉农贷款余额达2764.37亿元;县域贷款余额达231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18.15亿元,累计无偿代理发放财政涉农补贴4.46亿笔、1283亿元,发放金融社保卡2185万张,占全省金融社保卡发行量的60%;累计发放12.3亿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帮助了10.37万农村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发放下岗再就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巾帼创业贷款等公益类贷款近百亿元,筹集近亿元资金开展了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活动,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得到彰显。

  用不到全省19%的存款份额发放了占全省36%的涉农贷款、40%的县域贷款和37%的小微贷款。承担了全省绝大部分地区的涉农补贴和金融社保卡的代理发行重任,当之无愧地成为安徽普惠金融主力军。

  省联社大平台起了关键性作用

  今天,见证和享受了农村金融发展成果的人们,会感谢开拓者们的超前眼光和战略决策,却很少想到当初他们承受的巨大压力;惊诧于安徽农金持续、快速、稳健发展,却很少想到农金人的筚路蓝缕、呕心沥血。

  安徽农金10年“蝶变”靠的是什么?其实没有秘诀,简而言之,一靠苦干,二靠创新,持之以恒地苦干,不懈不辍地创新。如果还要加上第三条,就是省联社的“真诚服务”,真诚地服务各家银行,真诚地服务民众,真诚地服务于金融领域的各项事业。

  但这些高速发展的、分散在县域内的小银行,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强大的服务平台有着如此强烈的需求。如何实现?

  2014年12月5日,安徽全省农商行股权集中登记托管签约仪式在合肥举行。

  “有效实现股权集中登记托管,不仅能使全系统各法人机构摆脱繁杂的股权管理事务,也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更好地维护股东权益,提升全系统的社会公信力,实现全系统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更好地服务“美好安徽”建设工作。”安徽省联社主任钟园说。

  十年来,安徽省联社先后建成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以及事后监督、审计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和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流程、管理手段向电子化、信息化的成功跨越;加强与省直部门、各级政府的沟通合作,主动对接高端集团客户,收集分享同业先进经验,深度剖析经济金融形势,加强核心数据统计分析,及时提示各类风险隐患,为社员机构提供了优质的信息共享服务,实现了全系统资源互补、统筹发展;加大新产品、新技术自主研发和升级改造,鼓励社员机构自主创新,建立了省联社和法人行社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差异化产品研发机制,构建了“多种类、接地气、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体系;建立连通人民银行现代支付、农信银资金清算、银联等支付结算系统,开展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出网上银行、移动银行服务,构建了全面高效的支付结算体系;开展与境内外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强化高管培训交流,推进内训师队伍建设,组织业务培训、同业交流、挂职锻炼等活动,帮助社员机构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统一行业标识,打造品牌战略,整合宣传资源,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行业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