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触电:电商欲扩容“网售瓶颈待破解”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杨旗 张磊 李丽云
   不久前,阿里巴巴北方首个农村淘宝服务中心落户吉林通榆县,准备利用两年时间,在该县建立100个淘宝服务店,推动当地涉农电商企业发展。这一消息在京郊农民、合作社、电商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随着网购的盛行,越来越多农户对网售农产品跃跃欲试。记者调查发现,京郊农产品电商销售这一新事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才、物流、产品信任度等问题依旧是制约郊区农产品触电的瓶颈。如何让农民从网销农产品中获得更大收益,眼下仍是一个亟需破解的课题。

  农品试水网售 农民欲变网农

  在网店购物、微信订货日渐成为人们时尚便捷购物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电子商务对于京郊农民来说,也不再是个新鲜词。近年来,农民借助网络的力量,将田间地头的水果、肉蛋、五谷杂粮等农产品,也尝试着搬上了网店。这种新的电商模式正悄然影响着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

  西瓜贴上二维码,拍张照片,发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就有市民预订。去年夏天,大兴区庞各庄镇汉良瓜园主人王汉良,尝试在微信平台上卖西瓜,“没想到,5000公斤西瓜一个月内就销售一空。”5月起,他将瓜园信息发上微信平台,并在产品信息上加入西瓜种植的故事。顾客不仅买了瓜,还在网上夸赞大兴瓜儿甜,故事好听。

  “过去我们卖瓜,都是走批发市场,咱这大兴西瓜名头响,可却淹没在了新发地批发市场。”王汉良说,西瓜熟了就得摘,不摘就会烂在地里,最后就都得出手给地头小贩,价卖不上去,很可惜。“提前用微信、网店等平台发送售卖信息,西瓜还没等熟就订了出去。”尝到微信销售的甜头后,王汉良现在又开起了淘宝店,同时和一家电商网站合作,推送合作社内的其余农产品,准备在网上大干一场。

  眼下是郊游淡季,深山区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却淡季不淡,因为他们生产的玫瑰茶、玫瑰酱等产品正在网上售卖,收入并没减少。帮农民打理玫瑰花网店的是大学生村官姜正红。从2013年起,他在淘宝网上开了“妙峰山万亩玫瑰园”店,帮村民卖玫瑰。“村民一般销售自产玫瑰产品,都是在夏天旅游旺季,到了冬天网店就成了主销途径。”通过将村里玫瑰产品拍照上传,姜正红每天一闲下来就与网友交流,发订单,村民农产品冬售不再那么难了。

  如今,一些农民从传统农民变成了“网农”,触电农产品在不断增加。市农业局对200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调查显示,每年经电商销售的农产品总量已超过1万吨,主要包括企业以自身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平台,产销企业与第三方大型电商联姻,一些零散的合作社、农户基地落户淘宝开办网店等三种销售模式。

  看好农品市场 电商进村扩容

  近两年来,京郊许多农民改变传统销售渠道,由面对面地与批发商讨价还价,走向网络销售平台,减少农产品的中间环节,实现优质优价,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在农民自行建设网店的同时,电商企业也分外看好农产品触电这块蛋糕。

  大兴区魏善庄镇李家场村新置一台液晶显示器,上面写有“益农信息社”字样。“春节过后,农民就能直接用手触摸这个屏幕,把村里任何一款农产品上传电商平台。城里客户通过平台,能预订农产品。”村支书卢兰淼说,已与电商奥科美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李家场村150余亩食用菌基地生产的蘑菇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前卖蘑菇,全靠商贩,商贩层层注水,像平菇的重量最大能增加30%之多。”卢兰淼说,蘑菇到了市场上,价格已涨好几倍,中间的差价没有落在农民手里。

  该村的蘑菇品质好,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注册了商标。“可市民没有吃到最新鲜的蘑菇,注水蘑菇口感差、价格高,村里的蘑菇品牌也受了影响。”卢兰淼说,去年,村里与奥科美公司实现合作,在村食用菌基地安装了摄像头和传感器,对气温、湿度及菇农采摘、打包等全程监控。目前,村里已完成对各家各户农产品的信息采集,并上传电商企业。开春后,农产品就可网销。

  “我们会挑选品相好的蘑菇,通过网销直送社区。我们公司预计能承担李家场村30%蘑菇的销售,价格高于地头收购价。蘑菇未熟时,就能预订出去,解决售价低、产品积压等问题。企业、农民可实现双赢。”奥科美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卢兰淼说,村里目前正与电商洽谈物流事宜,生鲜冷链一旦到位,订单就会源源不断到来。“菇农只需在产品上贴上标签,做好包装,就可放心地交给电商企业,然后就坐等收钱了。”卢兰淼说,村里已开始培训村民,补电商课。

  不仅在大兴李家场村,在淘宝网上开店销售京郊农产品的企业、组织,仅蔬菜类就达200余家,其中以农户、农产品产销企业等为主体,包括延庆的北菜园、平谷的沱沱工社等知名品牌。

  农民触电背后 诸多瓶颈需破

  目前,互联网营销专业人才不足、物流缺失,正成为制约农产品步入电商快车道的难题。

  “就是缺电商人才,雇过好多人,咱这深山里留不住人。”门头沟益农缘合作社理事长寇红艳说,“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老化,网络知识欠缺,只能外聘年轻专业人才。”

  这几年,寇红艳聘过几批专业人才来山里经营网店,大都过不了半年就走了。“工资都开到1万元了,还是招不来人。”去年,她无奈地将合作社农产品的电商营销外包给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如今合作社60%的农产品是通过该电商平台售出。“可还是觉得有个懂技术、能策划的人才留在身边比较好,服务商远在城里,他们来回跑,不能长期扎在山里,做出来的策划不接地气,产品销售情况不如预期那样好。”她说。

  不仅仅是人才,深山里快递公司的缺乏,也是一大困扰。前一阵,为给朝阳区一个社区配送一箱苹果,寇红艳只能开车亲自上门。“来回用了整整4个小时,一箱80元的苹果,光油钱就花了100元。”现在,为降低流通成本,一些耐储农产品,她不得不攒齐一定数量后再配送。“只能保证一周上门,要是时间拖得太长,咱的信誉度就下降了。”

  因为物流配套跟不上趟,淘宝网“密农人家”店主密云县河南寨套里村村民孔博损失不少。孔博是个80后,头脑灵活的他,2012年就开始在淘宝网上售卖自产生鲜蔬菜,辐射周边200多农户,累计销售额在淘宝本市“菜店”名列前茅。去年“双十一”期间,他将配送范围扩展到京津冀,“当时接到一大兴客户订单,可快递公司货车在京承高速遇到交通管制,100多单蔬菜没能及时送到。”孔博说,他只能退款,2万多元打了水漂儿。

  线上线下互动 合作互助共赢

  记者从网店看到,打着有机蔬菜、原产地直销幌子的农产品很多,但是品质参差不齐,也不乏假冒伪劣;有的搞恶性竞争,线上打“价格战”,线下抢农产品。不正当竞争让消费者心里对网购农品质量打了折扣,原本微利网农,也经受着较大损失。

  “网上售卖,比送批发市场的销售成本低,客户稳定。”孔博说,他的网店三年来的销售额已近600万元。除保证产品质量外,他还致力于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邀请消费者走进田间实地参观。去年,他投资十余万元建了一座现代化厂房,分生鲜菜品、土特产品、杂粮等四个加工包装区,实现标准化流水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孔博看来,线下的功夫做深,线上才能赢得更多客户。

  寇红艳则因为这几年在网上的成功销售,正筹备成立合作社联合社,使当地合作社抱起团儿来打市场,减少物流、网络营销成本,提高收益。

  “农村发展电商,技术、人才、物流乃至产业配套等都是弱项,但京郊农产品从本地特色、地缘优势上入手,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仍然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李志荣说,“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有针对性、长期性地培训一批农民,提高他们的实操和营销策划能力,并深入到农村及专业合作社里进行营销策划,适时推出奖励措施,让人才扎根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