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生当科普使者, 可别做 “面子文章”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钱永华
  现在,不少农村地区面临垃圾成堆,地下水被过度开采,水和土壤被化肥农药污染等困境。如果农民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和素养,这种局面就能有所好转。让村官大学生充当科普使者,我认为值得尝试,但如果仅仅是发发科普书籍,那就失去了意义。如今,年轻农民十之八九都到外地打工了,发的科普书籍又有几个年老农民愿意关注呢?每次回家,都会发现父亲的台桌上放着几本科普方面的书,但很少听父亲说到这些书本里的内容。有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么不看这些书,母亲在一旁插话说:“有啥好看的,我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懂那些科学术语。再说了,年纪大了,眼也花了,谁愿意折腾这些玩意儿!”

  我留意左邻右舍看科普书的情况,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年轻人不在家,老人们要么打打牌,要么聊聊天,如果田里有活要做,也会及时处理。他们说得最多的话,这些书有啥好看的,田里的活计我都干了几十年了,庄稼从来没有出什么岔子。村干部也很少到每家每户来,除非上级布置了什么政策或者任务,否则,你很难看到他们的人影。

  不要以为有了村官大学生,一个乡村就会得到彻底的改变,在村民眼里,村官大学生还是嫩娃娃,实在没什么值得学习的。

  因此,让村官大学生充当科普使者,有必要先进行培训,不仅是科普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思考如何让广大农民去理解或者使用科普知识。撤乡并镇后,许多村都是原来的几倍,大学生科普使者走到田间地头,还要有耐心、责任心和服务心,否则,别人一两句风凉话一说,自己就没了底气,那也是科普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所在。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对农民而言,谁家不希望田里的庄稼高产,只不过,新品种出来时,没有在宣传上下足功夫,导致许多新的品种、新的方式没人相信,这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困难所在。

  大学生村官应该主动成为合格的科普使者,把科学知识普及与农村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普知识带来的实惠,给寂静的乡村带来新气象。时下,建设新农村,完全可以抓住科普这一契机,更好地提升老百姓的素质,让乡村山清水秀,花香鸟鸣。(钱永华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pgy.voice.edu.cn)是中国教育报刊社顺应网络舆论新形势推出的全媒体评论网络互动平台。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秉持“以教育立场评论社会事件,以全局思维透视教育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内容发布型网站,而是将互联网思维、用户生成(UGC)、社交互动、众筹等新理念融入到评论操作之中,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所有普通公众量身打造的体现全媒体、自媒体概念的交互性意见平台。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采取“互动+引导”的工作方式,为所有热衷讨论教育话题的朋友们开设展示和交流的个人空间——“评论工作室”,任何人对热点教育事件和现象有观点、有洞见,都可以申请开通自己的评论工作室,针对编辑推送的每日舆情和选题信息,将自己对教育的见解、评论发表到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中国教育报刊社将整合所属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以及中国教育新闻网、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为传播那些有见地、有思想、有锐度的教育观点和评论提供平台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