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林东镇大学生“村官”王阿林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王进祥
王阿林,男,80后,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学历。他是内蒙古招录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2008年9月被选派到巴林左旗林东镇土龙岗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村弯梁厂“起死回生”

  “我一定要做好工作,发挥所长,让党委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上任伊始他便暗下决心。上任后,他了解到村里引进的一个弯梁厂生意有些不好,便向村支书江青云询问,江书记叹一声说:“前些年我旗各地都开始上蔬菜大棚项目,弯梁货源紧缺,村里出资引进技术办了一个弯梁加工厂。后来,随着旗内设施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竞争加大,弯梁市场趋于饱和,弯梁厂最终停产,在厂里打工的村民也都回家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阿林上网了解相关信息,并和在外地的大学同学加强了沟通。经多方联系得知开鲁县的大学同学那里要大规模上蔬菜大棚项目,当地却没有成熟的弯梁加工厂。他喜上眉梢,第二天就跟江书记建议带着技术到开鲁县投资建厂。经村“两委”班子开会研究后,向林东镇政府进行了汇报,镇政府帮助联系了通辽市开鲁县政府进行协调,村弯梁厂顺利“搬”到了开鲁县,在当地发挥了作用,频临倒闭的厂子又“活”了,回家的技术村民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新品种柿子育活了”

  土龙岗村是林东镇的菜篮子,而蔬菜大棚则是菜篮子的关键。王阿林在逐一入户走访时发现,蔬菜大棚里蔬菜的培育和出售并没有他预想的那么好,一找原因就是产品不新不对路。他积极查阅相关书籍、材料和最新的蔬菜信息,为种植户联系种子、穴盘、基质等。根据市场的需求,他引进了具有抗病、耐寒、高产特点和易于运输的“1903”及“尼奥3号”硬果型西红柿品种,在育苗场育种。

  “这要是不成功,就对不起村领导、对不起建棚户,决不能让大家对我寒心、失去信心。”育种是关系新品种引进成败的关键。开始育苗时,王阿林心里像吊块石头。他每天都去棚室里,认真观察湿度、温度、通风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管理,小苗终于“齐刷刷”露出了笑脸,发芽率在90%以上,他开心地“舒”了一口气。因育苗场喷水设备落后,不易于操作,他坚持自己浇水,每天喷两遍水就得6个小时。苗龄到30天时,长势更是喜人,从颜色、高度、茎的精度都是定植的最佳状态。经过他的辛勤培育,引进的新品种最终得到了种植户的认可,满意率达100%。“新品种柿子育活了”,奔走相告的村民对新品种西红柿充满了新期望。

  青春在田野上放歌

  “我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所长,为村民们服好务,在广阔的农村实现我的理想!”大学生“村官”王阿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6月份全市远程教育网正式开通,王阿林被确定为该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他以逐步增加村民的知识、拓展村民的思路、提高村民的素质为切入点,致力于远程教育工作以实现自我价值。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之初,他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特别是党员群众使用电脑的知识极度匮乏。为迅速破解这些难题,他购置了很多计算机书籍,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掌握了所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软件的操作技术,并用通俗的语言教学,让党员、群众们听得懂、学得会。

  为了充分利用远程节目组织学习活动,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各种课件制作、光盘刻录等实用技术。在工作实践中,他摸索创建了远程教育“三点工作法”,即:一是把了解需求作为教学的“先行点”。通过深入群众,主动了解村民感兴趣的、关心的事物和所遇到的生产技术难题,并一一记录下来;将学习计划安排表发放给各家各户,让村民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安排时间参与学习。二是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关键点”。通过手把手教会村民在一些农业服务网站发贴求助各类农业技术问题,以解决问题带动其他村民学习。三是把典型示范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搬上教育节目,引导党员运用信息和技术致富,让村民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

  “就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是王阿林信守的人生格言。不忙的时候他就跟村民说说话、聊聊天,给他们讲农业病虫害管理技术和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新模式,时常走进田间地头帮村民浇地、种庄稼。如今,王阿林的皮肤晒黑了,人也瘦了,可是依然干劲十足,村民们也喜欢他。他住在村部,但他和村里人吃的却是一样,因为每隔几天就会有村民来送东西,几个咸鸡蛋、几根玉米、一碗酸菜……村民们说都是家里养的,地里种的、自己腌的,可是王阿林知道那都是他们一颗颗滚烫的心,一份份浓浓的情啊!“我哪也不去了,就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乡亲们发家致富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王阿林下定了决心,不为别的,就为这一颗颗滚烫的心…… (王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