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任职大学生工作要防止“三个误区”
当前,根据中央的部署,不少地方提出在5年,甚至在2-3年内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好的决定要通过扎实的措施加以推进,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决不能过于急躁,得不偿失。
构建完善教育体系,防止“思想误区”。目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更大。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2008年3月,中组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发展时期。随着各地在人员编制、工资福利等各方面出台了较为丰厚的政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学生到村任职岗位比考录公务员岗位还要热,吸引了很大一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加入到大学生到村任职岗位的竞争行列中来。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大学生把选择到村任职作为前站职业,先寻求一个稳定可靠的行业,同时不断地寻求其他就业岗位,待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时,不告而辞;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到村任职岗位作为自己政治前途的“快车道”,中央对到村任职大学生工作高度重视,专门下发文件,短期内被提拔指日可待。这些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工作推进。因此,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要加强岗前思想培训,教育他们选择到村任职,不是“跳板”,要静下心来,扎根农村,做好在最基层吃苦的精神准备,要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为新农村建设发挥自己的特长。
建立良性成长机制,防止“导向误区”。中央作出在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决策,目的是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为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骨干力量。在到村任职大学生的使用上,各地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和到村任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从有利于乡镇班子的整体建设,促进到村任职大学生队伍健康成长的角度,循序渐进的锻炼提高,切不可搞“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模式。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程序,在实践中应该将有潜力的到村任职大学生列入后备人才库进行培养,待发展成熟后,可提拔进乡镇领导班子,让其在更高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的到村任职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且刚刚走出校门,不了解农村实际状况,也不适应农村工作环境,可以安排一年时间见习期,通过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使到村任职大学生尽快熟悉农村、了解农村、适应农村,更好的融入农村。见习期满,可将比较突出的同志推上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等主要岗位,让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经过两年以上的锻炼提高和组织培养,可以提拔重用一部分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具有奉献精神的到村任职大学生,同时也激励广大到村任职大学生更好地干事创业。
搭建稳定创业平台,防止“发展误区”。到村任职大学生思维活跃,都有一份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的干事创业热情,但需要实践的磨练和适当的引导。当前,各地党委、政府对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培养高度关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帮助和培养,确实涌现出不少到村任职大学生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不过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为了尽快树立起典型,扩大影响,创立特色,经过组织的精心“包装”,将荣誉光环集中在某一点,全力打造本地到村任职大学生“品牌”的现象。到村任职大学生对发展有思想、有活力、有激情,但更需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发展创业平台,到村任职大学生也要结合当地实际,不能仅凭一时冲动,理想化的设计一些可操作性不强的发展创业计划。在工作实践中,组织对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创业要适当引导,但不能有组织包办或代办,要把当地的产业特点、区域特征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综合起来,结合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先进理念,采取联办等方式,创办项目,引领群众发展致富;更需要大力扶持和带动,但不能过分包装,可以通过多渠道争取,设立“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创业基金”,帮助到村任职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得不到落实的难题,使一些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快速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共同发展致富。江苏省滨海县委组织部 孟大军
- 大学生村官不是简单的知青下乡 (2009-05-08)
- 做一名群众满意 组织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2009-05-08)
- 建立长效机制 为大学生“村官”打通更多的出路 (2009-05-08)
- 真正做到肯干实干会干,大学生村官一定能有所作为 (2009-05-08)
- 浅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200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