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流得动 多元选择激活力
日前,中组部等出台文件明确大学生“村官”期满后5条出路,各地也在积极地为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找出路。北京市初步拟定7条措施,包括拿出一定数量基层公务员岗位,定向招录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江苏徐州、沭阳等地多方引导,大学生“村官”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引擎。经过新农村建设的洗礼,一批批大学生“村官”在为农村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增长了才干,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成长为党和国家有用之才。留在基层继续挥洒青春才智,固然很好,流动到其他岗位,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当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有了更好的保障,大学生们才能下得更积极、待得更放心、干得更有劲。
流到哪?怎么流?如何流得动?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疏通流动“出口”,完善流动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大学生“村官”良性流动、有序流动。
流得动,需要多元化的出口。没有出口就没有流动,就没有活力。能力不同、专业不同、个人意愿不同,对出口的要求也不同。流得动就要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重点,遵循村干部岗位留任一批、乡级领导班子优选一批、创业有成转型一批、其他岗位另行择业一批、继续学习深造一批的思路,因势利导,按需流出,从而实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而对素质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要予以解聘,避免“村官”队伍良莠不齐。从而形成资源共享、人才辈出、致富有力、更替有序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格局。
流得动,需要科学合理的机制。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制具有导向鲜明、规范有力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能否流得动、流得好。缺乏这些机制,流得动就形同虚设,同时也影响大学生“村官”的活力和信心。完善流动机制,考核机制是前提。除日常工作、考勤外,考核内容应当增加“三农”发展实绩、实效的比重,体现大学生“村官”工作特点。相关领导部门和普通村民要共同参与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充分体现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意见,反映工作的实绩。考核不仅要分出等次,还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对优秀的在干部选拔、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时候优先考虑。通过竞争择优、奖优罚劣,形成正确导向。
流得动,需要各方扶持和引导。畅通大学生“村官”的出口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之力,难以完成。实现流得动需要大学生“村官”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踏踏实实学、开拓创新干,找准人生定位,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出口”,避免盲目流动。实现流得动还需要各级、各地的有机联动。有关部门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为流得动创造条件。实现流得动还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就业方面,鼓励用人单位优先聘用;继续深造方面,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为其继续攻读学位创造条件。从而为流得动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学生到村任职,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青年学生在基层火热熔炉里磨炼意志、汲取力量、增长才干的同时,也为农村人才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实践必将证明,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它将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它必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 大学生村官下得去 确保人员到村思想到村 (2009-07-03)
- 大学生村官待得住 在田野守望理想 (2009-07-03)
- 大学生村官干得好 磨炼青春快成才 (2009-07-03)
- 拆字详解“大学生村官”深意 (2009-08-04)
- 深入基层 融入群众 大学生村官“有为必有位” (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