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内修素质外塑形象具备三种“气”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张崇文

  最近,全国范围内又有一批大学生村官踏上了工作岗位。大学应届毕业生,大多对农村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怎样在短时间内做到内修素质,外塑形象,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呢?除了善于学习和不辞劳苦等基本要求之外,笔者认为,还必须具备三种“气”:

  一是要培养“静气”。大学毕业生都是年轻人,血气方刚,充满朝气,活力与闯劲并存,加之以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工作的宣传,大学里对这项职业“理想主义”的附会,都会使得这个群体或多或少有一种时代性的情绪与躁动。敢想敢干是大学生的优势,但有时候冲动起来就会蛮想蛮干。因此,必须要有种“静气”,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能管得住冲动与浮躁,遇事冷静处理,仔细考虑,理性分析。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少大学生村官在学校时就是学生干部,有时候会认为自己处人遇事比较老道,因此就缺乏职场新手的那份虚心和理性。凭感觉办事,凭自己对社会一些浅薄的臆想处理问题,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严重的还会造成多方面的损失,不仅影响了办事效果,也深深地挫伤了自信心,想在基层建功立业的情怀骤然消减,得不偿失。所以说,一份“静气”,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良好体现,也是大学生村官能办事、办成事、不出事的重要保证。

  二是要具备“和气”。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党中央多年来也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行。可见,“和”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无法回避。农村基层工作中,时不时会充斥着一些矛盾,这对肩负着社会重任的大学生村官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充分锻炼自我的好机会。所以必须具备“和气”,不能有“看不惯”的思维。有些村官认为自己是高材生,有知识有文化,来农村大材小用,因而有些“官本位”思想,于是就缺乏了处理矛盾的“和气”,遇到冲突就指责农村人没文化,遇到阻力就准备“撂挑子”不干,久而久之甚至于衍生出一种与农村对立的情绪。说到底,这都是缺乏“和气”所致。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首先应该讲和气,心平气和正视问题化解矛盾。农村一些学历虽然并不高的老干部常讲“遇事要客客气气,有时候根把烟,几句漂亮话就过去了”。话糙理不糙,很值得村官们借鉴。

  三是要有点“霸气”。所谓“霸气”,不是指称霸一方,高高在上。也不是指与人与事官腔十足,盛气凌人。更不是对人民群众吆五喝六。而是要有魄力与勇气,处理问题是有着果敢、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笔者在大学时代曾采访“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当问及大学生村官常常被人误解为前来“镀金”,因而难以得到村民充分信任的问题时,沈书记讲到:“选好第一件事,干成第一件事,在村民中树立起威信。但这件事必须是老百姓自己的事、老百姓想干的事。”(《科学时报》,2009年5月25日)也就是说,真的要融入农村,扎根基层,还必须要在与人为善、为人民服务的大前提下也稍带些“霸气”,有点魄力和英雄情怀。基层农村本质上不同于大学校园,因此,作为村官而言也要尽力克服以往的“书生气”,改变过度“温吞水”的性格,坚定步伐、豪情万丈、激情洋溢地走在奉献基层的大道上。

  正是“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一个村落,和我们广袤的国土比起来实在是小,但它却能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能承载着大学生村官的激情与梦想。相信具备了以上三种“气场”的大学生村官们,必定能够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演绎出精彩。(镇江团市委宣传部     张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