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都在村里吗?

来源:丹东日报 作者:佚名
  说句实话,敢探讨这个话题,我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因为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讲,我说这事有点小题大做。   关注大学生村官,是从去年的一次“关注农村管理人才”专题报道开始的,这一年的9月份,我省从各高校直接选拔的大学生村官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各村的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从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这批大学生村官不但学历高——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在校期间多是学生会干部,并且大部分是党员。我也有幸直接或间接采访到了其中的几个人,总体的感觉是,综合素质要高过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也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他们在到村工作后,迅速成了“香饽饽”——被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借用”,估计这一借就能借到期满(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期一般为两年)。   前面我说了,有人一定说我小题大做。首先来看看村干部们的看法(不代表大多数,但绝对不是个案):大学生到村里不了解村里的实情,不好开展工作,等手把手教会了,也该走了。如果来的是女大学生,就更麻烦了;其次,大学生村官们也有自己的难处:最遭罪的是专业不对口。有的村的确需要管理人才,但他们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比如说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他们希望是学农业的,果菜专业的就更好了,但派去的却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而“借用”这些大学生村官的人则强调:把他们用在更适合的地方,是锻炼他们,同时也是对机关后备干部的补充;对于家长来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点往高处走,早占上位置,两年期满后,工作就不愁了。   由此看来,大学生村官被“借用”有那么点合情合理的意思。但话又说回来,国家花那么大的财力、物力去做这件事,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吗?如果都这样按各自的实际需求操作,那培养新农村建设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任务何时能完成?   最近,在丹东新闻网论坛上,看到一些村官发的帖子,我甚是安慰。从帖子里可以看出,还是有一些大学生村官仍在村里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