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大学生村官的“一张报一杯茶”状态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漫画: 朱慧卿 堂吉伟德

  为避免“村官不在村”现象,四川自贡市委组织部开展对大学生村官“例行体检”,查出91名大学生村官被违规借用。大学生村官为何不在村?为什么大学生村官被违规借用现象屡禁不绝?怎么实现村官变“村管”?

  “村官不在村”或者“工作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并不是个案的存在,已然呈现为共性化趋势,比如2012年底《河南省濮阳市某县大学生村干部定期检查情况汇报》,抽查结果令人咋舌。从其他地方来看,大学生村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开展工作的经验不够足,往往局限于“跑龙套”的角色;二是发挥作用的环境不够优,缺乏必要的支持。三是管理服务的机制不够细,身份难以明确。四是扎根农村的意识不够强,很多人仅是将此作为权宜之计,将村官视为一种事业的意识还不够。

  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在发挥正面作用的时候,其制度短板同样也不容忽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远没有想像那样得到发挥,其问题也比表面看起来更严重一些。一是在结构上,大学生村官往往集中于条件较好的乡镇,有的村两至三名甚至更多,而边远乡镇却很少;二是在工作上浮于表面,很少深入基层扎根农村。普遍的现象是,村官更像乡官,大多数村官不在农村上班而在乡镇甚至县级部门;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上班而只保留了一个名份,以便作为将来考录公务员,或者变换工作的一个跳板。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根本上还在于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建设重视度不够所致。无论是大学生村官本人,还是组织部门以及用人单位,都有一种临时性过渡型心态,从而导致从自我管理到外部管控都处于应付状态。按理,大学生村官是由用人单位(主要是乡镇或社区)和人事部门双重管理。然而,相应的考核并不严格,也没有具体性的指标为体系,一个大学生村官好不好,优秀不优秀,往往不是所在村的村民说了算,大多是以文对文走程序。更重要的是,在时下的体系下,对于大学生村官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在大学生村官频繁的更替中,无论是体制内还是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都没有抱过大的期望。大学生村官的路何去何从,也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最大困局在于,如何调动起其工作积极性,并将大学生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原本,在现在的用人模式以及福利待遇上,这样的设计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身份、出路、待遇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村官积极性,也会影响到用人单位和组织部门的考核态度。解决之道应当从多个方面放手,一是要严把准入关,真正选一些讲奉献、愿意深入基层的人作村官;二是要严格考核,既要听当地干部的评价,更要注重当地群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加强福利照顾、编制倾斜、思想教育和素质培训,才能真正管理好和利用好大学生村官。不过当务之急,应首先解决对大学生村官上班不在状态,甚至不上班的管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