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首批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 徘徊在十字路口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

唐志犹在社区工作

  三年前,成都市启动“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所有区县3438个村和社区共覆盖大学生近3600名。明年9月,首批大学生“城市村官”——数百名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即将结束任期。他们现在的生活如何?合同期满后去向何方?本报将目光投向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关注这个庞大群体在“就业缓冲带”内的生存境况,记录他们重新寻找前途的命运。

  六月将至,唐志犹蹬着“嘎嘎”直响的破自行车,阳光洒满上班的路。

  这或许是他在花径路的最后一个夏天。成都市自2006年开始大规模征集“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首批志愿者,双水碾街办花径路社区主任助理唐志犹是仍在坚守的一员。而在此之前,这批近百人的团队,每年都有十数人中途离开。考公务员、找工作、继续求学,每个人都在十字路口寻找出路。

  到明年九月,唐志犹和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就将服务合同期满,告别社区,迎来再次就业的人生十字路口。针对“城市村官”的出路,成华区人事局正在考虑多种途径提供帮助:邀请年轻的创业成功者和社工进行交流、启动创业计划、在每次公务员等大型考试前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目前,培训工作已经在成都率先展开。

  向左走出“象牙塔”

  大学生做社工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记住‘耐烦’两字。”成华区人事局人才流动开发科科长刘勇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热心和服务精神,没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城市村官”是做不好的。

  2006年,唐志犹从成都大学中文系毕业时,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一份销售工作。从1月干到6月,他每天顶着烈日、四处推销,但月薪却一直在500元至800元徘徊。6月,学校宿舍的楼道宣传栏里,多了一张蓝色的大字海报:“一村一大,到基层去发挥光热!”唐志犹动心了,然后就坐进了双水碾街办花径路社区的办公室。

  初来乍到鲁莽引发“众怒”

  花径路社区位于城北五块石片区,火车站、批发市场的周边环境让这个两万人的辖区工作十分庞杂,主任助理唐志犹负责综治、卫生、档案、图书室、文员,几乎忙得一塌糊涂。“感觉城市社区工作量和强度远远大于涉农社区的,社区大学生要比村官累得多!”

  “每天都忙些杂事有什么意思?一定要做出点成绩。”唐志犹新官上任的“火”烧向了小区自行车棚:每根老化电线上接四五个插板,一个插板要同时为3台电动车充电,乱搭乱接引发火灾咋办?唐志犹一声令下把电线拆了,居民只好每天提着电瓶回家充电。这一下,到社区告状投诉的市民猛增,社区书记反复和电业部门协调,重新为车棚牵引专线充电,这才平息“众怒”。

  默默服务感动孤残老人

  吃了苦头,唐志犹很是沮丧了一阵。“大事难做,不如给老百姓做点实事小事。”2007年,他发现家住花径路148号的黄婆婆身患残疾,丈夫去世后独自生活十分困难,但好强的6旬太婆却一直没有申请低保。唐志犹主动找上门去,帮黄婆婆办了低保和残疾人专项补助,又申请了天然气免费安装。他的举动让老人感动不已,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2007年底,唐志犹被居民选举为社区居委会委员。“严格意义上说,我现在并没有一份真正的工作。社区志愿者拿的是国家补贴,1100元扣除保险只剩900多元。”面对即将到来的“再就业”,唐志犹还算沉着。“如果找不到其他出路,我参加选举成功还是可以留在社区两委。”

  “大学生做社工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记住‘耐烦’两字。”成华区人事局人才流动开发科科长刘勇说,居民什么问题都可能找上门来,琐碎得让你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足够的热心和服务精神,没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城市村官”是做不好的。

  向右走上就业路

  为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国家许诺了考公务员最高加4分,事业编制最高加8分的优惠。这也是许多志愿者选择考公务员的重要因素。”在杨柳社区服务,已经考取公务员的刘秀春说。

  根据统计,成华区每年都会有十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中途离开社区岗位,除考公务员和找到更好工作的外,也有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适应志愿者工作而离开的。“每年夏天都要根据情况补充新人。”

  放弃初衷中途有人离开

  拥有硕士学历的刘婷婷是这群志愿者中最醒目的一个,多才多艺的她擅长表演和篮球,曾是校研究生会秘书长。到桃蹊路街道桃蹊社区工作1年多后,当初满怀着“尝试理想”的她便悄然离开了。

  “涉农社区的工作和想象中差距很大,想要改变基层人员的意识不是一朝之功。”刘婷婷负责的民政工作让她感觉常常受限,难以发挥特长。踌躇许久,她最终放弃扎根基层的理想,决定再回母校成都理工大学求学。

  考公务员仍是多数选择

  刘秀春是西南大学法学系毕业,在毕业后曾在私立学校当老师,月薪1800元。“感觉不太合适。最后还是去了社区工作。”刘秀春说,“社区工作算是一次预热,可以了解一些政府工作。”她2006年在成华区保和街道杨柳社区工作以来,先后参加了3次公务员考试,最终被仁寿县法院录用。

  她在担任社区主任助理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劳动保障专站的建设上。业余时间,刘秀春都用在了复习考公务员上。在服务未满2年、不能享受加分的情况下,去年10月底,刘秀春还是考取了仁寿县法院的书记员。

  成华区现在的97名“城市村官”中,90%都正在为此奋斗,但目前仅有十余人考上。“为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国家许诺了考公务员最高加4分,事业编制最高加8分的优惠。这也是许多志愿者选择考公务员的重要因素。”刘秀春说,志愿者对此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理性对待,如果多次尝试的分数都差距太大,就应该寻找其他的途径。

  向前 人事部门多种可能途径帮助就业

  “城市村官”的再就业问题,已经困扰成华区人事局人才流动开发科科长刘勇三年,一直跟踪联系大学生“城市村官”的他为此进行着多种尝试。

  “最初招募这些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有着提高村社干部素质、提供就业缓冲双重作用。”刘勇说,3年来“城市村官”在基层的工作虽然仍然存在融入的问题,但成果也得到了许多群众的认可。根据去年9月对居民的调查,98%的居民对该区现有的近百名大学生志愿者表示满意。

  针对“城市村官”的出路,成华区人事局正在考虑三种可能途径:一是国家从事业单位公招中拿出名额,专门面向社工招聘;二是启动创业计划,和企业合作为社工提供培训和资金,业绩突出者可由企业出资注册公司,给予创业社工40%股份;三是邀请培训,年轻的创业成功者和社工进行交流,并在每次公务员等大型考试前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其职业能力和面试技巧,预计每季度一次。目前,这项培训工作已经在成都率先展开。

  □侧记

  在路上青春与清贫为伴

  每天下午收拾好办公室,唐志犹便两点一线地回到五块石客运站附近的家中。

  学生时代的唐志犹,总是坐在书桌前描绘未来的蓝图。如今,他的床头、柜顶摆满了公务员考试的书籍。房间一角,大堆的文学书籍早已尘封。“文学作品给不了我未来。”唐志犹父母都已年近6旬,父亲在做交通协警的工作,母亲帮人看守车棚。在家吃住的“半啃老”状态,是他既内疚又无奈的现实。

  同学聚会、见朋友,年轻人的种种应酬让他想尽一切办法仍捉襟见肘。尽管已是“奔三”,唐志犹却依然单身。到社区后先后谈过两次恋爱,都无疾而终。他的一位志愿者朋友,曾经爱上一位工资是自己好几倍的姑娘。“难道让她养我?”朋友放弃了这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