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硕士刘方慧回家乡干起“村官”
刘方慧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刘方慧:我的知识没浪费
很多人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上了那么多年学,再回到农村,是不是一种知识浪费?”
我举个例子吧,我知道有一个和我一样学农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最后还是托关系去了一个什么铺设电缆的公司,工资高低我不知道,但是工作和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我觉得这才是一种知识浪费。
我觉得我所学的知识不但没有浪费,恰恰相反,我觉得在农村找到了施展的舞台。
其实很多同学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在找一种“平衡”,找与自己“天之骄子”相称的位置。如果不能够摆正自己心态的话,就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鲁超国整理)
刘方慧本是一名农家女,父母省吃俭用供她上学,就是想让她“鲤鱼跳龙门”,将来有个好前程,不在农村种那二亩地。
刘方慧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2004年从莱阳农学院本科毕业后,考上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2007年拿到硕士学位。
让父母意想不到的是:硕士刘方慧却又回到了老家,干起了村官。
回到农村老家“没有准备”的选择
刘方慧目前的身份是胶南市大村镇河北村的党支部副书记。
从大城市重新回到小山村的她并不健谈。
对于目前的“村官”身份,刘方慧觉得比较幸运,“因为这是省里的‘三支一扶’计划,也是需要通过考试的,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的。”
“我原来的理想应该是进一个植物研究所之类的机构。”刘方慧所学的专业是“植物保护”,她不善言辞,在实验室和瓶瓶罐罐打交道是她的爱好,与其他同学相比也显示出了优势。然而,就业的沉重压力让她感觉:想进入植物研究所的理想似乎太遥远。
在更早以前,她上学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走出农村。
所以,重新回到农村,对她来说的确是一个“没有准备”的选择。“当时我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导师在安徽也帮我联系了一个单位。而我是在网上无意中看到我省‘三支一扶’计划正在招人,我是截止日期那天报的名。”
“说实话,在北京和安徽找的那两份工作,工资每月都是2000多元钱。我权衡了一下,虽然当‘村官’工资少了点,但是农村的消费水平低。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当‘村官’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所以,刘方慧选择了回到胶南老家,回到农村。
刘方慧当“村官”的协议期限是两年,每月工资及补助等加起来将近2000元。对于女儿当‘村官’的选择,刘方慧的母亲说:“我们那一代穷,上不起学,所以我们一定要供儿女上学。他们考上大学我们的任务算是完成了,剩下的路应该让儿女自己去走了,我们也帮不上什么了。”
有自己的实验室编写“生产实用技术”
2007年8月份,刘方慧作为山东省“三支一扶”一员来到家乡的大村镇河北村。
尽管她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于当“村官”也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来到村里报到的第一天,刘方慧仍感觉落差很大:“和我家所在的开发区阡上村相比,进村的道路全是大拐弯,七拐八拐的,差点转晕。来到镇上,没想到镇政府是这样的:几排平房。”
“不过,农村是天然的氧吧,空气好。”当时的刘方慧努力找农村的优点来安慰自己。
让刘方慧感到幸运的是,她所学的农业知识有了施展的舞台:她来到大村镇那一年,镇党委书记毕吉锋比她早来半年。经过调研,她决定在农村发展蘑菇和黑木耳等食用菌。
“大学生这个资源在我们基层很缺,一定要充分利用。”大村镇党委书记毕吉锋说。所以,刘方慧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大村镇黑木耳种植基地技术员。
刘方慧没有想到,来到农村之后,反而更接近了自己的“理想”,她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
距离镇政府不远的一个院子门口,赫然挂着“大村镇食用菌黑木耳实验基地”的牌子。刘方慧的实验室则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平房,推门进去,满满堆放着圆柱形的食用菌棒,整齐地摆放在一层一层的架子上。
“条件有点艰苦。”刘方慧边说,边用铁铲往炉子里添了几块煤,“不过总算有了自己的实验室。”
除了工作和照看实验室,她还坚持科研:买木耳培育的专业书籍看,根据木耳生产环节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结合具体实例,编写出了2万多字的《黑木耳生产实用技术》,在镇政府聘请专家修订之后,财政出资印刷了2000多册,免费发放给种植户。
骑车子走乡串户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
刘方慧在镇政府有一间几平方米大的办公室,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宿舍。“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我本来就是打算来吃苦的,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待遇。”
刚开始,村民对这位文静、戴眼镜的大学生抱有更多的是不解和惋惜,“大学生来咱农村能干啥?十几年的学不是白上了?”
村民种上食用菌之后,对刘方慧开始刮目相看,“以前种小麦、玉米之类的一亩地每年最多收入两三千元。现在种食用菌一亩能收入一万多。”
“大学生回到农村不丢人,他们来了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来种地的,干活他们肯定没我们这些人有力气,但是现在种地也不是光靠力气就行了,种地也需要知识,知识在地里真能种出钱来。”河北村支部委员丁志华说。
作为技术指导员,刘方慧天天骑着电动车到地里转悠,“有时候天很晚了也回不去,老乡们非要留我吃饭。”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她骑着电动车穿梭于方圆几公里的村庄之间。赶上灭菌时,她会一熬一个通宵教村民们如何把握烧火时间;接种期间,她就把接种室当成传授技术的“教室”,跟种植户们同吃、同劳动;大田管理期间,她从早上四五点钟一直要忙到晚上十点多钟,指导种植户把握好喷洒的水量……
如今,刘方慧无论走到哪个村庄,都会有村民热情相邀:“闺女,来家里坐坐吧,尝尝咱种的蘑菇!”
成了“村官”代表她表示要“把根留住”
“刚来的时候确实想把这里当成一个跳板,现在我很想留下来。”刘方慧说。
“因为我觉得在这里我的舞台挺大的,镇里领导很看重我们。”刘方慧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她想培育单耳木耳,因为价格比普通木耳高很多,但是自己没有资金,镇书记毕吉锋得知后,自掏腰包拿出两万元对她说:“赔了算我的,赚了算你的。”
“我们镇政府给大学生们搭建一个戏台,唱得好不好,关键看唱戏的了!”他补充道,“刘方慧唱得不错,都成了名人了!”
说刘方慧成为名人,说的是2008年12月,作为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她参加了由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座谈会。
“她为什么能够成为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记者问毕吉锋。
“是因为她扎扎实实地为村民办了一些实事。”
“有些大学生‘村官’感觉无所事事,我觉得一是乡镇或村里没有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另外就是自己没有真正投入进去,为了公务员考试加分而当‘村官’。”刘方慧说。
毕吉锋说:“如今,政府需要在平台搭建上做更大努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的将来负责,让他们把根留住。”
“我们镇有个菌业有限公司,年薪三万也没有大学生愿意来,或者干着干着就走了。”毕吉锋说,“我想问一问现在的大学生:你们需要的是城市生活,还是一份好工作?所以想就业首先得转变观念。”
- 大学生村官田间学“农事” (2008-12-18)
- 山东平邑镇浚东村大学生村官郑坤和胡玉晓 (2008-10-14)
- “80后”的大学生“村官” (2008-10-19)
- 山东临沭:大学生村官茶园里变身“采茶女” (2008-10-21)
- 大学生“村官”篮球友谊赛 (200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