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农村实行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孝明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是党中央关心基层、重视基层、发展基层的具体体现。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能力弱、队伍散、素质低、激情差的问题,是充实和加强党的农村基层工作一项重要手段,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从这两年在江苏省盱眙县管镇镇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是明显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暴露出来比较明显和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予以重视和解决。
一是能力不强: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都是本科学历,甚至有的是研究生和博士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上高学历是不会和工作能力成正比的,当前农村的主要工作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等,很多“村官”的专业和实际工作不能有效对接,导致到了农村之后才发现来的其实也是一个新兵、新手、新人而已。建议主管部门能在挑选大学生村官生源的时候,能将大学生的专业和农村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多选派一些农业、农村、农民相关专业的,多选派一些有专长、有技术、有想法、懂管理、懂经济、懂业务的人下来任职。
二是经验不足:大学生村官基本都是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年龄轻、阅历浅、基本是可以说都是毛头小伙,特别是有很多是城市或者城镇家庭出生,存在着对农村不知、对农业不懂、对农民不熟的情况,农村基层很多的工作和发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农村经验来支撑,在处理突发事件、邻里纠纷、村民干群矛盾时经验不足是目前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建议主管部门能多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农村常见和普遍的案例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
三是思想不纯:近两年受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和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就业岗位较少,就业压力较大,可供他们挑选的余地不多。中央提出要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同时也可以解决一部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了能让他们不仅下得去,而且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出台了诸如研究生考试加分、优先考录公务员等优惠措施,但这些措施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在上想考研加分、或者以此为跳板的思想不纯的人。所以建议主管部门在选择人选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和筛查,让那些真正有志于扎根基层、奉献基层,与基层共成长的大学生能派派到基层来。(淮安市委宣传部供稿)
四是待遇不高: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待遇上基本执行的是省一级制定的待遇标准,到了地方后,受地方财力限制,在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后能发到手中的数额已经很少,一方面要维持日常生活开支、通话费用、差旅费用,另一方面还要支出一些其他费用,对于这些“骄子”特别有些是城市家庭出生的来说,可以说是“收入微薄、艰难度日”。所以建议主管部门能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业绩提高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工作待遇,以此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和社会认同感,经济社会待遇留人也是我们加强和巩固基层的必要手段。
五是信心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组织和大学生村官自身,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制度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上对大学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对他们有多少能力的信心不足,只是把一些简单的、平常的小事交给大学生村官去办,而且在上级党委的重视和压力下有些方面还走了极端,把这些大学生当成了“易碎品和古董”予以高度保护,切断了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甚至成了基层的“负担”。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到农村后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难以有效、迅速地进入角色,加之基层组织的“保护”,从而在自身思想产生了一种惰性,在工作的信心上大打了折扣。所以建议主管部门能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管理和培养大学生村官树立想干、肯干、能干的信心。
六是区域不同:这主要指的是,这些大学生村官的生源地和服务地在行政区域上有很大差距,有的隔县、隔市,甚至是隔省,相差千山万水,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上有很大差别,听党号召、挺身而出、激情澎湃,投入基层、服务基层,但激情过后将来还面临诸多社会、家庭问题,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外市的自打来的那天就是心猿意马、混沌过日、糊糊涂涂想早日回家,而本地的则是一心一意、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并且也实实在在地做出了一些成绩。所以建议主管部门在选派生源的时候,尽量能把户籍地和服务地结合起来,可有效解决家庭、生活等问题,从而能实现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加强农村党的基础的“双赢”。
七是时间不长:目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的一般服务时间是2-3年,这是不符合这项工作实际的,时间短了在效果上、目的上都会打折扣的,建议主管部门能在服务时间上予以延长,同时做好生活等其他配套工作,让他们树立其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好制度,希望我们基层各级党组织能努力拼搏,踏实工作,把工作落实到实处,能真正为基层打好基础,留下人才、留下希望!(陈孝明)
一是能力不强: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都是本科学历,甚至有的是研究生和博士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上高学历是不会和工作能力成正比的,当前农村的主要工作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等,很多“村官”的专业和实际工作不能有效对接,导致到了农村之后才发现来的其实也是一个新兵、新手、新人而已。建议主管部门能在挑选大学生村官生源的时候,能将大学生的专业和农村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多选派一些农业、农村、农民相关专业的,多选派一些有专长、有技术、有想法、懂管理、懂经济、懂业务的人下来任职。
二是经验不足:大学生村官基本都是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年龄轻、阅历浅、基本是可以说都是毛头小伙,特别是有很多是城市或者城镇家庭出生,存在着对农村不知、对农业不懂、对农民不熟的情况,农村基层很多的工作和发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农村经验来支撑,在处理突发事件、邻里纠纷、村民干群矛盾时经验不足是目前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建议主管部门能多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农村常见和普遍的案例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
三是思想不纯:近两年受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和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就业岗位较少,就业压力较大,可供他们挑选的余地不多。中央提出要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同时也可以解决一部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了能让他们不仅下得去,而且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出台了诸如研究生考试加分、优先考录公务员等优惠措施,但这些措施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在上想考研加分、或者以此为跳板的思想不纯的人。所以建议主管部门在选择人选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和筛查,让那些真正有志于扎根基层、奉献基层,与基层共成长的大学生能派派到基层来。(淮安市委宣传部供稿)
四是待遇不高: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待遇上基本执行的是省一级制定的待遇标准,到了地方后,受地方财力限制,在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后能发到手中的数额已经很少,一方面要维持日常生活开支、通话费用、差旅费用,另一方面还要支出一些其他费用,对于这些“骄子”特别有些是城市家庭出生的来说,可以说是“收入微薄、艰难度日”。所以建议主管部门能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业绩提高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工作待遇,以此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和社会认同感,经济社会待遇留人也是我们加强和巩固基层的必要手段。
五是信心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组织和大学生村官自身,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制度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上对大学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对他们有多少能力的信心不足,只是把一些简单的、平常的小事交给大学生村官去办,而且在上级党委的重视和压力下有些方面还走了极端,把这些大学生当成了“易碎品和古董”予以高度保护,切断了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甚至成了基层的“负担”。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到农村后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难以有效、迅速地进入角色,加之基层组织的“保护”,从而在自身思想产生了一种惰性,在工作的信心上大打了折扣。所以建议主管部门能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管理和培养大学生村官树立想干、肯干、能干的信心。
六是区域不同:这主要指的是,这些大学生村官的生源地和服务地在行政区域上有很大差距,有的隔县、隔市,甚至是隔省,相差千山万水,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上有很大差别,听党号召、挺身而出、激情澎湃,投入基层、服务基层,但激情过后将来还面临诸多社会、家庭问题,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外市的自打来的那天就是心猿意马、混沌过日、糊糊涂涂想早日回家,而本地的则是一心一意、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并且也实实在在地做出了一些成绩。所以建议主管部门在选派生源的时候,尽量能把户籍地和服务地结合起来,可有效解决家庭、生活等问题,从而能实现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加强农村党的基础的“双赢”。
七是时间不长:目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的一般服务时间是2-3年,这是不符合这项工作实际的,时间短了在效果上、目的上都会打折扣的,建议主管部门能在服务时间上予以延长,同时做好生活等其他配套工作,让他们树立其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好制度,希望我们基层各级党组织能努力拼搏,踏实工作,把工作落实到实处,能真正为基层打好基础,留下人才、留下希望!(陈孝明)
延伸阅读:
- 2008年上海选聘200名大学生“村官” (2008-05-14)
- 当“村官”可成大学生成才新选择 (2008-06-23)
- 上海首批198名大学生任村官 3年内每村至少一名 (2008-07-25)
- 热衷当村官 上海逾两成应届生08年基层就业 (2008-07-25)
- 上海大学生:不做都市“白领”爱当郊区“村官” (2008-07-26)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