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村官调研 让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
工资待遇有良好保障
截至去年底,在调查的7个区县中共有大学生村干部674名,28周岁以下的占95%,行政村覆盖率达70%以上。在28周岁以下的大学生村干部中,男女比例为45∶55,上海籍贯占89%。大学生村干部初任职务一般为村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在基层锻炼满一年后,通常被安排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综合部门进行3个月左右的轮岗,以熟悉村、镇两级工作情况。
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为:日常工作生活补贴每人每月2000元;政府奖励每年经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16810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同时为其缴纳医疗、养老、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并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资待遇为:服务期间日常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790元;政府奖励按照服务期限长短,每年经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三年分别为7000、12000和18800元;由区人才服务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
大学生村干部个人发展有一系列政策支持。如,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加分等优惠政策;县乡机关公务员重点从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报考研究生享受加分优惠;在村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部分学生存功利目的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工作,意愿多样。例如,在农村工作有利于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将来再择业打基础;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有较大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大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长大,期望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等。
但是,部分大学生担任村干部也存在功利化目的,如为了报考公务员时获得优先录取条件。有的学生认为,农村工作比较轻松,报酬尚可,即使工作不努力,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部分学生把到农村锻炼作为选择更好岗位的“跳板”,缺少扎根农村、长期奉献的打算。
调研显示,大学生村干部普遍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遇到了自身能力与农村实际需求不符的困境。大学生村干部所学专业多数远离农业和农民所需的实用农业技术知识,部分学生感觉难以真正融入村民文化,非上海户籍大学生还遇到语言交流不畅的苦恼。
选拔培养机制需完善
如何让大学生村干部“待得住、干得好?”有关人士建议,在大学生村干部选拔录用过程中,标准不宜过于宽泛,需增强适用性与针对性,使大学生专长与农村需求能进行“嫁接”。各级团组织要为大学生村干部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金山团区委实施“大学生村官关爱工程”,建立村官QQ群,加强信息交流;奉贤团区委在区青联下成立大学生村官分会,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想法和诉求。
大学生村干部培养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除了引导大学生树立赴农村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外,有关方面可培训学生的创业技能,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学生村干部结合本村实际,发展致富产业项目,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 2008年上海选聘200名大学生“村官” (2008-05-14)
- 当“村官”可成大学生成才新选择 (2008-06-23)
- 上海首批198名大学生任村官 3年内每村至少一名 (2008-07-25)
- 热衷当村官 上海逾两成应届生08年基层就业 (2008-07-25)
- 上海大学生:不做都市“白领”爱当郊区“村官” (200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