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志愿者还是“准村官” 上海大学生村官身份尴尬
广袤农村大有可为
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在被调查的143名“大学生村官”中,平均年龄为25岁,男女比例分别为48.3%和51.7%;其中在上大学之前来自农村的占65%,对农村环境具有相当的熟悉度;生源地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毕业于上海市高校,占95.8%,来自沪外高校的仅占4.2%;全市的“大学生村官”主要由三类村官构成:本市统一选聘村官占11.2%,“三支一扶”中“支农”村官占6.3%,自主招聘的村官最多,为82.5%。
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普遍对农村抱有朴素的感情,认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86%的“大学生村官”报名参加农村基层工作的初衷在于到基层锻炼累积经验,并且这部分“村官”百分之百表示对于当初的选择感觉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不矛盾也不后悔。究其原因,主要与郊区多数“大学生村官”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感情密切相关。
缺乏相应制度保证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践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学生村官”这类直接由上级委任的“空降兵”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而劳动保障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属性描述为“志愿者”,这令“村官们”困惑于自己的工龄该如何计算,按照国家政策,选聘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其聘任期计算工龄,但劳动保障部门所登记的信息中对此暂无体现。
但“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中,又确实都在实行村官的职能。他们普遍被委以“重任”,担当着村里的“六大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村情民意调查员、驻村科技特派员、群众事务代办员、弱势群体救助员以及远程教育操作员。“大学生村官”普遍比较年轻,社会阅历尚浅,加之对自己“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性的不确定,在跟农民打交道尤其是调解纠纷、调查民意时容易底气不足,影响到服务村民的能力。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称,根据“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普遍愿意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为正式的“村官”这一现实情况,“大学生准村官”可能是比“大学生村官”更确切的称谓,至少这一称谓更容易令人明晰其现实的身份和角色。
尽管身份尴尬,调查同时表明,近九成“大学生村官”愿意在服务期结束后继续留任,成为一名正式“村官”。本报记者 鲁哲
- 2008年上海选聘200名大学生“村官” (2008-05-14)
- 当“村官”可成大学生成才新选择 (2008-06-23)
- 上海首批198名大学生任村官 3年内每村至少一名 (2008-07-25)
- 热衷当村官 上海逾两成应届生08年基层就业 (2008-07-25)
- 上海大学生:不做都市“白领”爱当郊区“村官” (200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