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张琳:请来老县长为村里忙前忙后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杨牡江
“一千个日夜,我走出了好远,蓦然回首,乡亲们那一张张脸庞,或赞许,或微笑,或期盼,都已成为我前行的动力……”这是山西省河曲县单寨乡马束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琳写在创业笔记扉页上的一段话。三年的村官经历对她来说颇不寻常,经历了转型、蜕变,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村干部,带领村民走在致富的大路上。

  张琳干村官可是“半路出家”。她从山西中医学院毕业后,放弃了县城优越的工作条件,一头扎进了河曲的穷山沟里,在乡镇卫生院一干好几年。由于医术好,态度热情,她很快就在当地群众中赢得了良好口碑。但由于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为了方便就近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孩子,2008年,张琳考上了大学生村官,想分配到离县城近一点的地方工作。当地村民得知消息后纷纷赶来挽留她,张琳动情地落泪了,她说服了家人,继续留在穷山沟的偏僻小山村——单寨乡马束坪村当村官。

  从医生到村官,转型之路对一个孝女、一个年轻的妈妈来说,无疑是艰辛的。为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张琳主动提出住在村里。马束坪村是个山区偏僻小村,不具备住宿条件。村主任劝她,可张琳摇摇头,搬进了村小学的学生宿舍,与小学生们一起睡铁架子床。白天则走街串巷,找乡亲们促膝谈心。她还充分利用自己学医的专长,自掏腰包买来涂料、水彩笔等,在村里张贴了一批健康生活宣传标语,定期为乡亲们体检,组织大家开展文艺活动。

  2009年,在河曲县委组织部举办的一场大学生村官文艺晚会上,由张琳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撒豆成金》得到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后来,县文化部门领导特意找到张琳,将这一小品原样搬上了当年的河曲县春节联欢晚会舞台。就连县里一些专门搞文艺作品创作的专家都很佩服她有小品创作“天赋”,可她却说:其实自己没啥天赋,主要来源于自己工作积累的点点滴滴。

  “小品讲述的是马束坪村农民种土豆的趣事。”张琳将创作的过程娓娓道来:近年来,单寨乡将种植脱毒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然而,在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的小山村推广“新事物”很难。而且,脱毒马铃薯的第一代——微型薯个头只有樱桃大小,村民不肯接受。为此,张琳带头种了2亩微型薯试验田,并且一有空就给村民讲微型薯知识、指导种植技术。个别村民不买账说:“我们种土豆多少年了,这土豆、山药、马铃薯,哪一样不比你清楚?”

  但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中,她说服了很多村民一起种植脱毒马铃薯,也顺便收集了不少创作素材,创作出的这个小品,对脱毒马铃薯在全县的推广起到了很大宣传作用。河曲县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的农艺专家赞叹地说,“张琳的一个小品,比我发几千张宣传资料、讲多少堂课都管用啊!”

  “放下手术刀拿起镰刀,感觉不一般!”当村官的第三个年头,张琳当选马束坪村党支部书记。77岁高龄的河曲原县长刘三虎被张琳的事迹感动了,主动要求与张琳结对子,一起发展马束坪。之后,一老一少驻村深入调查,制定了“立草为业,科学种养”的发展规划,决心在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上闯出一条致富路子。在试验种植10亩草木犀取得成功后,又成立了三春晖养殖专业合作社,兴建标准化养殖小区。现在,全村形成了“种草养殖,增收致富”的一致共识,村民积极性空前高涨,都说,“这娃娃原来是好个好医官,现在又是咱的好村官!连老县长都请来了为咱村忙前忙后,我们服她!”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