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县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持续发展

来源:长治日报 作者:冯波 安国萍

    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考走了,在职期间创办的项目怎么办?由谁来接任?会不会产生“人走项目黄”的问题?这是沁县县委组织部始终在谋划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日,笔者就这一课题深入沁县,进行了探访。

    在创业之初,沁县就采取抱团创业、接力式创业和“联户创业”三种形式引导“村官”创业项目实现连续性、可持续发展。

    沁县依托松村乡康禾绿色农业园区、故县镇蔬菜开发园区等基地,建立了覆盖全县13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3个。松村乡、郭村镇还组建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党支部。

    郭村镇大学生“村官”邱小刚、霍永刚、魏帅在2010年遇到了一个发展契机,当时他们任职的乡镇希望在郭村创业基地连片发展大棚蔬菜。于是他们抱团组建了欣荣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了20座生贵式移动大棚,并吸纳了9名“村官”参与。经过陆续期满流动后,原来参与的“村官”只剩下了2名。2011年,主要合作伙伴之一——魏帅也因调整了任职乡镇,退出了合作项目。但是此后,又有新的“村官”陆续加入,目前共有7名“村官”参与这一项目。

    “现在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离开,对这个项目都不会产生影响。”邱小刚说,“村官创业不容易,大家在一起工作有感情了,有的连本金都不会带走,就留在项目上。”

    在接力式创业方面,针对即将离任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延续问题,沁县县委组织部通过走访调研,及时了解新任职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对有创业意向和有创业能力大学生“村官”的职务适当调整,方便其接手项目。

    大学生“村官”卫杰,任职期间成立了沁县杰晟蔬菜种植有限公司,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起蔬菜大棚125座,实现年生产蔬菜100万公斤,年纯利润达80万元左右,解决了6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户均增收达到8000多元。由于创业成效显著,卫杰还登上了CCTV-7《共富家园》晚会。

    2012年,卫杰参加了山西省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公开遴选县(市、区)级乡科级副职领导干部考试,最终顺利通过。考虑到公司的后期发展,沁县县委组织部征求卫杰的意见后,从全县大学生“村官”中调整魏超、李晋素、姜瑞波等有特长的大学生“村官”加盟杰晟蔬菜种植有限公司。

    “对考取基层公务员或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应给予一段过渡期。过渡期间,要注意找到新的接力者,要注意有序地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转化为当地群众的创业项目。”沁县县委组织部决定,在政策上开个口子,逐个找乡镇领导谈,希望能让考上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继续留在村里工作一段时间。

    接力式创业对于离任大学生 “村官”而言,省去了项目存续发展和资本回收的忧虑;对于继任大学生“村官”而言,省去了市场调研、项目选择、工程建设等环节,使他们有更多精力来经营管理,开拓市场;对于广大村民而言,接力式创业稳定了他们的就业,确保了他们既有的收入来源不减。

    “联户创业”以其风险低、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好而迅速成为沁县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主导模式”。

    2011年,从郭村镇流动回到出生地新店镇的魏帅又念起了“创业经”。他依旧想选择“村官”抱团创业,却没有“村官”响应。在通过农村两委换届成功当选为新店镇栋村党支部书记后,魏帅把心思动在了村民身上,他想跟村民一起“联户创业”。2012年伊始,他就和支村两委一班人把废弃的20多座大棚利用起来,自掏腰包再次发展蔬菜大棚项目。

    任职于沁县最南面乡镇——牛寺乡的大学生“村官”骈东东和魏帅不谋而合,选择了“联户创业”。他联合村民闫俊文、闫俊山、张建明、冯庆全等发展百亩蔬菜大棚项目。他说:“在牛寺乡我是‘外来户’,要想真正干点事,关键还要依靠当地群众。有村民参与,乡里乡亲的,我们用地、用水等都比较方便,有利于项目发展。有村民在,群众认可度比较高,他看见你挣钱了,也愿意跟着你干。

    这样的话,我们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方便多了。再说了,万一有一天我考走了,我也比较放心,辛辛苦苦创建的项目不会黄了。”

    在魏帅、骈东东的带动下,像这样“联户创业”的“村官”数不胜数。新店镇大学生“村官”张鹏飞和村民联合发展起了百亩核桃经济林,故县镇大学生“村官”岳乐联合村民任旭红、温政伟等忙起了育苗经济,漳源镇大学生“村官”王沁临联合村民李杰、韩金旺、卫朝华等种起了水果玉米……

    大学生“村官”杨军今年考录到神华集团工作后,他联合村民崔卫红发展的中药材种植项目成了洞长沟村民的“香饽饽”。

    大学生“村官”实施“联户创业”,一是可以通过实打实干,切实起到创业富民的作用,实现大学生“村官”选聘计划的初衷;二是可以降低进入门槛,借助村民项目、资金、土地等优势开展创业;三是大学生 “村官”流动后,项目可以在村民手中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