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大学生村官马一峰山窝里显身手

来源:太行日报 作者:任寒

 

 

 

马一峰与村民交流扩大规模种植杂粮。

 

 

 

 

工人正在用原始的石碾加工小米。

 

 

 

 

马一峰在田间给村民讲解杂粮的种植技术。

 马一峰正在用石磨加工杂粮面。

         马一锋今年28岁,曾是2004年晋城市首批“小康人才”中的一员。2007年8月转聘为大学生村官,现任阳城县河北镇赵沟村村委主任助理。2007年初,马一峰放弃了原先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组织申请,要求从富裕村到贫困村,从金窝窝到草垛垛,回到老家河北镇,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家乡父老服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河北镇赵沟村位于阳城县西南部,曾是典型的贫困村。村里有950亩耕地,473口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看到村里的落后局面,马一峰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当了解到赵沟这一带土壤好、气候好、种出来的小杂粮很受城里人喜爱后,马一峰开始四处奔波,发展小杂粮种植。他先后到长治、沁县、河南等地寻找合作伙伴,最后终于与一家经营土特产的公司签署了10万余斤的谷子收购合同,并达成了长期收购协议。这次成功的合作,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种地的积极性更足了,马一峰心里好像吃了定心丸。为了科学种植,扩大生产规模,马一峰将村里的土壤样品送到了农业局土肥站进行测土配方,并邀请县农业局的农艺师、植保师以及土肥专家,在村里举办了谷子春播种植技术培训会,又自掏腰包2000元为农民印刷了《小杂粮科学种植技术》宣传材料1000余份,为农民免费提供“晋谷21号”优良种子百余斤。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村里的小杂粮亩产达到400公斤,户均增收1200余元。

        随着种植户越来越多,马一峰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小杂粮及本地的核桃、黄花菜、柿子、木耳、花椒等地方特产产业化,实现走出大山,走向市场。经过几次协商,赵沟村与阳城县析城山土产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本地的小杂粮项目。

        如今,赵沟村已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小杂粮基地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11个村3600多农户科学种植,谷子由原来的亩产450-500斤提高到现在的600-800斤,收购价格由原来的1.60元/斤提高到2.0元/斤。公司年收购转化当地农户小杂粮800吨,年销售额达18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赵沟村小杂粮种植已成为阳城县河北镇一个特色产业。(文/图 记者 任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