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尼勒克七成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里创业

来源:中国人事报 作者:于金贵
    “去年一年,我饲养的20头褐斯坦良种奶牛靠出售牛奶和牛犊实现创收10余万元,当年我所帮带的4户贫困户实现家庭人均增收均在500元以上。”新疆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乌兰布鲁克村的大学生“村官”叶尔登巴图,是县里评选的25名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能手之一。说起自己的创业成果,叶尔登巴图喜悦中带着骄傲:“创业带富进一步增强了我与群众的感情,也更加坚定了我将‘村官’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提到尼勒克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有一组紧密关联的数据颇为醒目:全县共有3个各具特色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储备了5大类57个创业项目,全县113名大学生“村官”中七成以上参与创业。

  “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是我们敢创业、创成业的重要平台。”木斯乡木斯村大学生“村官”古丽娜介绍说,在这里,各种创业要素和风细雨地播撒,场地、项目、资金、技术支持……两年来,该县57个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先后签订订单1728份,带动257个贫困户1032人脱贫致富。

  一个西部欠发达县,3个风生水起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一般人很难一下子把这两者联系起来。那么,尼勒克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有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

  穷则思变催生创业园

  连续两年的选聘,尼勒克陆续迎来了113名大学生“村官”。如何将这批宝贵资源教育好、管理好、用好、用活,成了“娘家”——县委组织部最挂心的事情。一本党刊上关于“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的做法给了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文光很大的启发:如果依托现有的“三大党建示范区”来办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就一定能收到示范引领与创业带动的双重效果。

  这一想法得到了县委书记吴奉军的高度认可:“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有利于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我们一定要干实干好!”2007年底,县委中心组专题研究了这一议题,一致通过并提出了“组织引导、协会带动、资金扶持、典型引路”的办园思路。

  随后,县委相继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顾问团、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服务站,制定出台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十项管理制度和十项创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鼓励其带头创业、自主创业、抱团创业、借贷创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创业热情。

  现在,全县建设起了以东部生态牧业旅游、中部生态设施农业、西部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3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储备了旅游开发、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民族刺绣、扶贫开发5类57个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参与创业率为72.2%。

  资金扶持拉长创业链

  见到全县第一个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乌赞乡江阿买里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古丽孜热汗时,她正忙着采摘胳膊一般粗的黄瓜。“2008年初,我申报的创业项目通过后,没花一分钱就领到了2.5万元的创业帮扶资金和2座新建温室蔬菜大棚。两年多来,我创业累计赢利5万多元!”

  大学生“村官”创业之初,该县主要采取从上级单位争取一点、县财政列支一点、留存党费中挤一点等方式,筹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200余万元。但随着审报创业人数的增加,创业基金显得捉襟见肘。创业启动资金不足成了当时县委遇到的最大难题。

  “再难也要把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办好!”抱着这样的想法,2009年,积极协调驻县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放贷款成了县委基层办的一项重点工作。

  然而最初,金融机构却对给大学生“村官”放贷捏着一把汗。中国农业银行尼勒克县分行行长贾东卓曾经在县委召开的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协调会上坦言疑虑:“这些学生娃能行吗?”

  经过反复调研,县委拿出了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要求只有一个——驻县金融机构要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在每个创业项目签订订单前,让县政府、公司、经纪人以及大学生“村官”分别按2∶5∶2∶1的比例,提前缴纳资金至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项目管理专户。县财政还将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投资额给予不同额度补助。仍遇资金不足时,组织出面协调由大学生“村官”所在村的“两委”班子成员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同志作大学生“村官”银行贷款担保人。借款利率的2/3由县财政贴息,1/3由大学生“村官”偿还。

  金融机构增强了放贷信心。仅2009年,驻县金融机构向大学生“村官”放贷100余万元,所实施的15个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平均投资额都在10万元以上。

  科学管理提升带富力

  “如果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管理服务跟不上,就很可能出现因经营不善而使投入资金付之东流的情况。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管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夏广泰说。

  全新的管理领域,只有靠在实践中去摸索和总结。县乡村采取跟踪服务方式和召开大学生“村官”工作例会、座谈会、创业推进会等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科学化管理的意见建议。

  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党支部应运而生。创业园还积极引导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按照“就近便利、产业相近”的原则,加入当地的产业协会,从中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汲取和积累创业经验。各协会充分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引领大学生“村官”勤跑市场,掌握信息,争取订单,统一销售,优先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产品销得出、价格好。

  2008年到克令乡阿依那巴斯陶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达力木别克加入了村里的“克赛绣”民族刺绣协会,并负责产品图案设计,大胆倡导将民族与现代的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提升了产品品味,产品远销哈萨克斯坦,销量较上年增加了3倍有余,当年新吸纳159名哈萨克族妇女加入了刺绣协会,仅此一项让全村人均增收328元。

  同时,县委推行了“1+X”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即由1名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所在村(队)3—5户贫困农牧民脱贫任务,将帮扶户人均增收情况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度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与评先选优、考核定等、递进培养相挂钩,显著提升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带富能力。

  执著追求迎来艳阳天

  回顾两年多的办园实践,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文光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积累的成功经验是‘重点扶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稳步推进’。我们曾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项目启动资金缺少,最大的收获是赢得了驻县金融机构的资金帮扶,最欣慰的是创业园经济效益初显,最满意的是成功搭建起了以创业促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平台。”

  两年来,该县57个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先后签订订单1728份,实现销售收440余万元,先后评选出县级大学生“村官”创业能手25人。

  两年前,科蒙乡原村委会主任助理史凯江还是一个温室大棚种植门外汗。为了尽快掌握技术,小史最多时在一个棚里种了11种蔬菜,每天起早贪黑跟技术员学浇水、培土、施肥、测温,记录每一种蔬菜生产规律和特点,跟乡土人才学经验。四个月下来,整个人瘦了一大圈,脸也黑得没了一点书生相。正是凭借这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史凯江的大棚已由当初的2座发展到现在的4座,预计可实现创收8万元—10万元,不仅为壮大集体经济趟出了一条新路,他自己也被组织上推荐考取了自治区选调生。

  “过去种地养畜是‘瞎子走夜路’,如今在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不仅学到了民族刺绣新技术,收入也增加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亚克西’!”依托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脱贫致富的喀拉苏乡大喀拉苏村村民巴合夏古丽高兴地说。

  “当前,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已初具集群优势和规模效应,今后我们要继续向规模化、特色化和效益型方向发展。”县委书记吴奉军说,“要努力把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办成在全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引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示范园。”(通讯员 于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