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尼勒克探索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培养机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赖兴荣
    新疆尼勒克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培养机制,破解大学生村干部留不住、难扎根、用不好的难题,通过科学管理,正真能够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的大学生村官,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探索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跟踪考核制度。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和考核,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定期作出鉴定,建立个人实绩档案。在监管考核过程中形成的考核材料、工作实绩数据等有关材料,在考核工作结束后,整理统一归入大学生村官考核档案,作为阶段考核和年终考核的依据。二是工作评议制度。年终考核由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共同组织完成,大学生“村官”根据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自评和总结,向所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进行述职。乡镇党委结合平时考核与民主评议结果,对其作出考核鉴定,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今后培养使用,以及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出台“1+1+1”的监督管理平台,由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建办、村两委各出一名负责人,建立一套纵向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联系、沟通和培养,指导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

  探索培养机制。为了使大学生村干部尽快适应农村基层工作环境,进入角色,关键在于加大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培训提素。一是启动1+3提素工程。“1”即:抓好任前培训教育,由县委组织部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重点突出政治理论、经济管理知识、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培训,达到“理论培训明方向、素质培训增能力、业务培训教方法、廉政培训树形象”的目的;“1”为:抓好经常性培训教育,以农村政策、农业科技、涉农法律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专题培训、以会代训、业务跟班培训、集中驻村办班培训和外派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1”是:抓好业务能力培训教育,将大学生村干部纳入后备干部队伍管理体系,以县委党校教学点为依托,每季度开展一次3天的集中培训,每月开展1次交流讨论活动和每两月开展1次主题调研活动。二是开展“传、帮、带”活动。各乡(镇)指定一名工作经验丰富和有较好群众基础的村干部结对大学生,实施“传、帮、带”,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对每位驻村干部和村主要干部提出考核要求,除要求他们指导大学生村干部开展工作之外,还要求他们定期与大学生“村官”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三是进行多岗位锻炼。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机关轮岗锻炼一到两个月,使他们了解乡(镇)机关运行特点。通过阶段性分配工作任务,抽调参加扶贫帮困、征地拆迁、抗震安居等“急、难、险”工作,给他们压担子。历练他们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争取在3-5年内培养成“双强双带”型农村基层干部。

  探索保障机制。一是落实好政治待遇。对在农村工作2年以上,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的大学生村官,可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领导班子担任相应的职务,对已进入村领导班子的大学生村官,鼓励和支持他们安心基层工作,妥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加大培养力度,使其成为乡镇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二是落实好工资待遇。对他们的工资待遇严格按照自治区要求按时足额,通过“一卡通”的形式阳光发放,还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及人生意外保险条例等有关政策规定,拿出19余万元,为28名大学生村官办理了2009年度养老、失业、医疗和人身意外等“五金一险”;三是落实好工作待遇。今年初,县委组织部拿出1.5万余元为全县28名大学生村官统一配发了自行车,作为工作中走村入户的便利交通工具;四是落实好生活待遇。更多的是给予生活上的照顾,采取集中统一食宿和补贴自行食宿的办法,对有条件的村队自行解决食宿,无条件的村队集中到乡(镇)场统一食宿,工作赴村的办法,为大学生村干部创造安心工作的条件。(赖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