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生村官抗旱救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程三娟

  在全省上下掀起的抗旱救灾热潮中,各地大学生村官立足岗位,发挥青年团队力量,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担当责任,争当调查旱情先锋、宣传抗旱先锋、协调抗旱先锋、抗旱救灾先锋,始终奋战在抗旱第一线。

  汗水书写青春

  春节后,大学生村官潘志艳回到驻地会泽县马路乡下大箐村。看到孤寡老人李翠英带着小孙子到河边背水,沉重的水桶压得老人直不起腰,潘志艳决定帮老人背水。第一次背水,她足足用了4个小时才把25公斤水送到老人家中,双腿累得直发抖。不久,牛栏江边出现了一支由11名大学生村官组成的背水队,除了队长潘志艳,队伍中还有另外3名娇弱的女孩子。

  全省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分布广泛、工作在一线、熟悉村情、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主动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全面掌握本村水资源储备情况和用水需求、农作物和经济林果受灾情况、人畜饮水困难和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等,对弱势群体的用水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建立旱情台账,为制定抗旱救灾措施奠定了基础。

  昆明、昭通、曲靖等州市采取“1+X”的形式,开展大学生村官“亮身份、结对子”“爱心接力”等活动,由大学生村官重点联系“五保”户、残疾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帮助他们解决用水困难。大理州组成166支大学生村官“抗旱先锋队”,走访受灾村组4939个,结成帮扶对子3958个,参与建设(维护)水窖5067口、打抗旱井431眼,为受灾群众送水31981立方米,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429件。

  知识就是力量

  正当石林县大可乡水尾村的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村官毕志祥奇迹般地找到了新的水源。

  作为水尾村最年轻、文化程度最高的村干部,毕志祥与乡里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实地查看地形地貌,提出了成本控制最低、覆盖范围最广、可行性最强的旱情应对方案。如今,一个容量36立方米的新水池已建成,并通过管道把水引到了村里。村民逢人便夸:“这个大学生真行!”

  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和所学知识在抗旱救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为基层带去知识,给群众送去温暖,帮干部解决难题,在百姓心里点起了一盏盏科技抗旱的明灯。富民县东村镇大学生村官结成科技团队,认真学习抗旱农业科学技术、春耕备耕管理技术,协助各级各部门指导群众选用和引进抗旱新品种,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水肥一体化自压滴灌技术、应急性移动喷灌技术等,与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一道,开展抗旱自救。

  此外,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电脑熟、知识新、见识广、思想活、能说会写的优势,广泛宣传抗旱常识,推广各地抗旱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当前及当地的抗旱情况,宣传节水用水知识,在社会上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携手抗旱的良好氛围。

  真情扬起旗帜

  炎炎烈日下,嵩明县牛栏江镇荒田村大学生村官黄海瑞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山间小路上。黄海瑞所在的荒田村委会水源点急剧减少,15个村小组的群众面临极大的饮水困难。他白天跑山头、找水源,晚上与村干部一起研究解决方案。“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缺水严重村子的情况,哪怕人挑马驮也不让一户群众缺水。”黄海瑞说。

  大学生村官坚守在基层第一线,奋斗在抗旱最前沿,成为抗旱大军中最具活力的一支队伍。他们帮助修路扩渠、打井围堰、建窖引水、扶困救急,积极帮助当地受灾群众保用水、抓生产。鲁甸县7支大学生村官抗旱服务队共指导群众科学浇灌耕地3.7万亩,种植核桃、花椒苗3万余株;石屏县宝秀镇大学生村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受灾群众传授旱地作物种植技术。

  在合理调度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大学生村官还积极排查用水矛盾纠纷隐患,妥善处理各种用水关系,协调解决村组、农户之间的用水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曲靖市大学生村官成功参与调处或排除各类用水纠纷、隐患3300余起。

  为基层带去知识,给群众送去温暖,帮干部解决难题,大学生村官用自己的青春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面亮丽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