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杨德坪救灾路上扛好“村官旗帜”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杨之辉 胡华伦
    家,在地震中严重损毁,90岁的奶奶及五六十岁的父母拥挤在一顶帐篷内。

他,震后6天没有踏进家门半步,第七天回家,母亲骂他“不孝子”。

“请原谅,等救灾告一段落,我一定好好孝敬你们”出了帐篷,他眼里噙着泪水,心中默念,头也不回又投入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

这名“不孝子”,就是巧家县新店镇开基村大学生村官杨德坪。

然而,在群众心中,他却是一名“好村官”,是灾民们危急时刻的依靠。

8月10日,鲁甸“8.03”地震巧家新店重灾区开基村下寨村民小组,杨德坪穿着一件已经发黄的白色T恤,抗着一袋大米向帐篷跑去,豆大汗珠不停地从额头往双颊、脖子淌。

由于太忙,只好等他搬完大米后,在赶回村委会的路上,才边走边进行了采访。

“大灾面前,村官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必须扛好大学生村官这面旗帜。”杨德坪说。

地震发生时,正在地里和父母摘花椒的杨德坪看到无数村民的房屋瞬间遭到损毁。

他来不及和父母交待太多,立即放下手中的袋子,飞奔到村委会,利用山洪预警喇叭组织村民转移到安全地点。

随后,他又前往7公里远的松林坡村民小组,看望前不久因车祸失去子女的瘫痪老人廖开贵。

看到老人家只是房屋垮塌,人没有受伤,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但他意识到,余震还会继续,必须将这名老人转移。

杨德坪立即叫上两名村民,避让着山上的滚石、历经着余震的摇晃,天黑时终于把老人背到了安全平整的地方。

此时,天空乌云密布,即将又有一场倾盆大雨。

“糟糕!”

杨德坪边说边拿上电筒就去各安置点,指导村民、帮助老人孩子搭建帐篷。

帐篷还没搭建完毕,天空下起了大雨。雨夜中的他,动作显得更加敏捷。

等安顿好周围的村民后,已是深夜,杨德坪才想起自己90岁的奶奶和父母,还不知道家里究竟如何?打电话给父母,却始终无法接通。

想也无用,他干脆不去想了,找来村委会成员,商量抗震救灾相关事宜,不知不觉,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

看着天际的一丝光亮和高耸入云的连绵群山,杨德坪突然意识到,此次地震那么厉害,道路必然阻断,外面的救援队伍无法进来,而且通过手机上网得知震中在鲁甸龙头山,震中及巧家包谷垴等地受害更严重。在受灾面广的情况下,仅靠开基村委会的干部力量远远不够。

杨德坪脑海中不由而然想到了“小红帽”,立即打电话联系就近的朋友,组织了一支以大学生、高中生为主的志愿者团队。

该团队由11人组成,仅震后第二天,便开展前期群众转移安置和思想疏导工作500余人次。

道路抢通后,各种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进入了开基村。根据安排,杨德坪率领志愿者团队白天与负责全村的物资搬运、物资发放和转移群众等工作。

物资发放中,杨德坪制作了收货清单、发放清单、群众领取清单“三张清单”,有效确保了物资发放快捷有效,收货清单登记清楚。

“习总书记说了,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当前余震不断,可群众最放心不下家里的财产,只有做好心理疏导,群众才能安心转移,生命也才能得到保障。只要人在,什么都在。”夜晚,杨德坪又与志愿者团队深入安置点对灾民进行思想疏导。

尽管杨德坪带领志愿者三番五次疏导村民思想,但还是会有少数村民悄悄回到家里。

在救灾一线,杨德坪就这样忙碌着,三天两夜连续未合眼。

震后第七天,他才回过家一次。

据杨德坪家周围的一些村民介绍,杨德坪9号晚间回到家时,他与母亲吵了几句嘴,他母亲认为他怎么不给家里多发一顶帐篷,而且那么多天也不回来看看、也不问家里的情况,给是心中没有这个家。

而在杨德坪心里,只有公平,才对得起良心,才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面旗帜。

2011年,杨德坪考取大学生村官,当时本可选择在条件较好的地点工作,但他选择了偏远落后的老家。今年考教师,以他优异的成绩,本可选择许多乡镇中学,可他还是选择了开基小学,9月将走上讲台。

“家乡,无论再偏远、再落后、再困难、再艰苦,它都是我的最爱。在离开大学生村官这个工作岗位前,遇见如此大的灾害,我怎能只管自己,我要把大学生村官的旗帜扛到最后一刻。”杨德坪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