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鲁甸县大学生村官抗震救灾“回忆录”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范怀永
    不眠的七个日夜

  ——鲁甸县水磨镇营地村副书记王坤口述


  挨家挨户核查灾情

  一场突如其来的6.5级强烈地震撕扯了鲁甸大地,地震肆虐无情,灾情十万火急,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形势刻不容缓!一场地震灾害,犹如一场大考,考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同时,也考验着我们每一名大学生村官。地震发生后,大学生村官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质朴而崇高的胸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赞歌。在地震中,作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我亲身经历、参与和付出,在其中领悟和感动。

  连续奋战的36个小时

  地震发生后,我所在的营地村也遭受了严重损失。作为村“两委”的一份子,我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我和支书紧急召集全体党员干部,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组,下设4个职能小组,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同时又及时和镇党委联系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民兵应急分队帮助救援。冒着余震、塌方、飞石的危险,我们赶到了我村重灾点—炭山社。震后的炭山社,房屋垮塌严重,我和镇村干部第一时间挖掘被埋群众,历经三个小时奋战,成功救出2名伤员,挖出2具遗体。紧接着我们分头行动,有的负责送治伤员;有的负责走访安抚群众;有的挨家挨户统计灾情。就这样,我们与灾民一道共同度过了不眠不休的36小时。

  马不停蹄的48个小时

  8月5日凌晨4点多,第一批救灾物资到达我村,为让受灾村民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物资,我们立即组织党员干部分发到各个村民小组。由于我村地处山区,道路崎岖,交通闭塞,帐篷、棉被、水、方便面等物资都只能靠人工搬运,任务十分艰巨。下午2点许,当物资发放到三家村社时,孤身居住的80多岁卢婆婆由于年事已高,无力搭建帐篷,眼看暴雨就要来临,我和副支书冒着30多度的高温迅速帮忙搭建帐篷,烈日和时间考验着我们的毅力。晚上半夜我们还要整理救灾物资,每天30多车物资到达村上,全靠大家一点一点的搬运,并亲自跟车运送及发放。每天我们都在村里临时搭建的安置点,已经不分不清白天和夜晚,生物钟也全乱了,早上很困,晚上却很兴奋,最轻松的时候便是刚躺在地铺上的那一瞬间,尽管已经累到了极点,但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任务不断的72小时

  8月7日晚上7点,接到村民报告,村里的五里牌社中段山体开裂,有山体滑坡的隐患,又加上余震不断,山下住着62户216人,情况十分紧急,随时可能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和镇人大主席等工作组成员,顾不上吃饭,冒着大暴雨和山体滑坡的危险,挨家挨户动员转移群众到集中安置点,一直到晚上11点半才回到村委会泡上一盒方便面填填肚子。第二天一早,我们立即联系了四川地质局专家到现场勘测,做出评估报告,向上级汇报,并安排队员24小时监控隐患点。

  8月8日,我通过多方努力和协调,联系了广东深圳一些爱心企业捐助的500件水、280箱牛奶、50件生活日用品、45件药品、600件衣服、价值2万元的食品等物资送往我村安置点。由于他们拉物资的是集装箱车,走到一半时因路太滑而无法到达,我就及时组织和联系了一些小卡车、面包车、摩托车等车辆把物资转运到村上。看到群众领到物资,自己心里无比开心,也更踏实,也让那些爱心捐赠者放心他们的爱心能真正给予群众温暖。

  8月9日,某集团军的抗震救灾部队从龙头山重灾区徒步赶来支援我们,我们一起和官兵们帮助五里牌的群众搭建帐篷、转移物资,并将救灾物资发放到每个村民手中。一天的辛劳没有白费,村里热情的群众自发的为我们送来煮熟的洋芋和爽口的辣椒,大家狼吞虎咽,吃的津津有味。当时大家吃在嘴里、甜在心头,让我真正感受到真正意义上干群一家人、军民一家亲。

  七天了,我还没换过一身衣服,每天都被汗水打湿,一身的汗臭,他们都说这才是真正男子汉的味道。是家人的默默支持我、理解、鼓励才支撑我走到现在,同在龙头山镇翠屏村救灾的父亲每天都会打电话为我加油鼓劲,他说道:“你虽然不是水磨本地人,但你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它就是你的家,今天家有难,你更应竭尽全力为家做点事,以此来感念家的这份恩。”父亲的一番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我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无怨无悔地干下去,让自己的青春多接地气、多沾泥土、多留下一些淳朴的乡间记忆。

  在龙头山镇政府临时办公点,有3位日夜坚守的女大学生村官,面对灾难,她们临危不惧、奋勇向前、毫不退缩、尽心工作,用她们柔弱而坚强的身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赞歌,叙写了一段段感人的巾帼事迹。

  接待服务“金花”——范丽萍

  作为3名女村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范丽萍对地震有太多的触动和痛楚。因为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分钟,她刚好要去给一位好友还钱,不幸的是好友及三岁的孩子都被埋在废墟之中。她化悲痛为力量,立即投身到后勤服务中。在镇政府临时搭建的办公点里,她每天要接待上千名的群众、志愿者、官兵等人员,有问路的、有报名当志愿者的、有要水喝的……,面对每一次工作,她都会为一一详细解答和认真服务,嗓子讲干了、说哑了她从未停止工作。地震发生一个星期以来,她每天都早起晚睡,不停的工作,当家里打电话来问情况时她都强装镇定,三岁多的孩子每次吵着要见她,可她连接电话的勇气都没有,因为她怕听到孩子的哭声让自己无所适从,更也不想让孩子听到自己的哭声。

  遗体登记“金花”——王印

  在抗震救灾后勤服务工作中,1987年出生的王印被镇领导安排负责遇难者遗体登记工作。每次武警官兵们抬来的遇难者遗体,她都要详细记下遇难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及家属的联系方式等,更重要的还要给每一具遗体进行编号,并把写上编号的小纸条放到遗体旁边。起初,当她走进遇难者遗体时害怕得浑身发抖,不敢靠近,更不用说去把编号放在遗体的身上。“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多遗体,真的很害怕,但在救灾的节骨眼上,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她就是这样一次次在心里鼓励着自己,一定要坚强,因为这是自己能为他们做的最后一件事。王印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和遇难者的遗体打着交道,每送走一个,她的心都觉得无比的痛。

  物资中转“金花”——邓兴蕾

  地震发生时,正在医院打着点滴的邓兴蕾,没等药水输完,便要求医生把针拔了,发着高烧第一时间赶回了镇里,立即投入后勤服务工作。在“龙头山镇8·03抗震救灾临时办公点”的工作中,她主要负责救灾物资发放前的联系工作。地震导致全镇11个村(社区)停电,给群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8月6日,有 200台发电机被运到灾区,需要及时发到各村,由于各村受灾程度不同、人口分布不均等,给发电机的发放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快速完成此项工作,让灾区群众早点通上电,邓兴蕾迅速拿起手中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给各村支书。由于信号不畅通,她反复不停的拨打,几遍、几十遍的拨打电话对于她来说是常事,但她却不怨其烦,因为在她心里,只要是为灾区群众做的事再多再苦再累都只值得的。

  考上公务员,这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更是许多农村家庭家中的荣耀。现任职于鲁甸县龙头山镇营盘村的大学生村官杨枭7月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再过一个多月就将到新的岗位工作的他,现在依然还奋战在龙头山镇重灾区的现场。尽管自己很快就要离开村官这个岗位,但在灾难面前他毅然决定坚持站好村官生涯中的最后一班岗,用这场灾难的考验作为他走上新岗位后交出的第一份完美答卷。

  灾难来临时危不惧的邻家大男孩

  杨枭,龙头山镇营盘村大学生村官,专职副书记,身高1.72的他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地震发生时,他正在老家八宝村(龙头山镇另一个村)自家地里和父母一起采摘花椒,当他们正沉浸在喜获丰收的采摘中时,突然,一阵强烈的震动打乱他们的正常工作。“地震了”,他迅速停止手中的活,顾不上余震不断的危险,飞奔回村。他边跑边叫喊着“大家不要惊慌,不要乱跑,一定要镇定”。回到家中,隔壁的两个邻居家的房子同时倒塌并压住了两个房主人,他没有多想,迅速组织周边的9个邻居实施救援。他们分头负责,谨慎工作,其中一个被瓦土压得较为严重只用十分微弱的声音说了一句“快点救我,我实在受不了了”,便渐渐没有了声音,就是这句话却成为一个人此生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最后,在他的有力指挥下,大家齐心协力、集中精力、细心工作,历经近五个小时才把另外那个村民安全救出,所幸只是脚步骨折。刚好把人救出后,天空就起了大雨,他和村民用一块塑料布临时搭起一个躲雨的地方,就这样熬到天亮。

  危难时刻生命不容等待的村干部

  第二天一早,杨枭安排村民把受伤的邻居抬往镇上医疗点医治后,便又开始下一个生命的救援。他们救援的第二个村民还是58岁的李大莲,当时她正在家中做家务,来不及逃脱的她被垮塌的房屋重重压住,造成腿部断裂。由于伤势严重,加之村里每户人家都有人员伤亡的情况,李大莲的家人找不人来帮助他们把她抬到镇上及时治疗。于是李大莲的儿子便打电话给了杨枭,希望他能帮帮自己。早上6点半,杨枭便迅速叫上3个村民,取来一盘农家人用的木梯子,抬上李大莲就往镇上赶。李大莲130多斤的体重,加之山路崎岖、路途遥远、余震不断,让他们抬着十分吃力,20多公里的山路他们走了近10个小时才赶到镇上救急点。到达时,已是筋疲力尽,瘫作一团。可时间不容许他们有半点喘息的机会。接着,他们又开始拖着沉重的身子继续搜救。最终,通过他和村民们的一起努力,共救出受伤群众4人,挖出遇难者遗体1具,安全转移村民200多人。

  面对困惑坚持走到底的主心骨

  在灾区的每一天,杨枭都很忙碌,他总是奔走于村庄与安置点之间,不停的为村民送药品、方便面、水、被子等物资,还不停的骑着摩托车接送村民,实在累了、困了就随便在地上靠一靠、歇一歇。直到现在,他还未曾回家看过一眼,父母整天守着去年花50多万元修的房子(如今已成危房)痛哭不已,那是他们一辈子的心血,面对父母的抱怨、亲人的不理解,他没有退缩,仍然坚守在救灾场上,他说“作为一个龙头山人,我不能那么自私,我更能看着不管,既然村民受灾了,作为村里的一份子,村干部中的一员,不在此时为村民做点事,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对于父母,他觉得自己有太多的愧疚,没能在他们最需要自己的时候站在他们身边,替他们化解困难、分担痛苦。但他相信,父母总有一天会理解自己、肯定自己,他要用实际行动向父母证明他们的儿子是一个危难时刻站得出、困难面前压不倒、村民当中立得起的真正男子汉。(范怀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