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信力是大学生村官的立身之本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健楠
    1月2日清晨,阳光明媚。新年第一天上班,商敬坐上K38路公交车赶往婺城区乾西乡。到了乡里,步行20多分钟,穿过田间小路,抵达联合村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是这个村里的村委会主任助理。

    商敬今年24岁,大学刚刚毕业,是婺城区去年年底录用的第一批43名(不含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现任乾西乡联合村村主任助理。他身材并不高大魁梧,皮肤白皙,一副文弱书生形象,一眼望去就不像是传统意义上土生土长的村官。

    来到村上,村民们一眼就认出他来了,纷纷热情地上前招呼:“新村官来指导工作了,大家欢迎!”一句话说得商敬挺不好意思。但也有村民坦言,农村里长期以来形成的问题很复杂,他们对成天捧着书的大学生顺利开展工作表示怀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因为被安排的工作不多,部分大学生“村官”尚未找到工作的方向。工作不到一个星期,商敬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在村里,他这个“外人”还不能够被其他村干部所信任。一名村干部告诉他:“暂时没什么事,村里有事我会找你的。”

    于是,整天无所事事的村主任助理又被借用到乡里,做一些誊抄文件、会议记录、电脑打字等工作。商敬不禁迷茫起来。他说:“村里似乎并没有给我分配具体的工作,在乡里干的也是些零散杂活。有活干就算不错了,和我同一批考进来的一个大学生村主任助理,成天看不到村干部的影子,更谈不上开展工作了。”“对大学生村官来说,能融进农村并被村民接纳和认可非常重要。一旦不能被接纳和认可,村官就当不下去了。”商敬说,“当然这一过程会很艰难。”

    对于新来的大学生村官,村干部们大多表示欢迎。乾西乡上陈村村主任陈庆春激动地说:“大学生村官能来到农村,吃的是财政饭,这是国家对农村的一种投资。农村干部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有些方面已经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大学生文化水平高,眼界开阔,将会对农村工作有很大帮助。”然而,也有村干部对于上面派来的大学生村官似乎并不领情,甚至顾虑安排食宿等会加重村里的负担。

    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陈庆春还指着村委会办公室“伤痕累累”的办公桌说,这些凹陷的“伤痕”都是少数村民上门拍桌子时留下的。他说,农村工作很艰苦,关系复杂,大学生们应当有奉献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工作。大学生村官要有公心,才能赢得民心。

    吃不起苦、工作难开展是主要障碍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过来人”王力勇十分感慨。去年7月,他刚从浙师大电子信息专业毕业,随后通过5∶1的选拔考试,成为老家上虞的一名村主任助理,工作已有3个月。在他之前,2006年年底上虞就曾招收了第一批村官。

    王力勇告诉记者,第一届大学生村官的情况有些糟糕,由于条件艰苦、工作难开展等问题,差不多有1/3的人辞职了。在职的大学生村官们普遍担忧3年后的出路,王力勇表示,自己还没有看到身边有大学生村官被提拔重用,即使将来有,也可能是极个别的。

    “一般我们的岗位是村主任助理或者是书记助理,其实就是文书,干打字、写证明之类的活。至于别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了。其实大学生当村官,困难不少。”王力勇说。由于交通和伙食都是自费的,有些村官家跟工作的村很远,每天坐公交,工资都喂给了车。村里有纠纷,村民更愿意找德高望重的老干部理论,人生地不熟的大学生村官们很少能插上嘴。因此一些“赋闲”的大学生村官被抽调到乡镇里帮忙。农村矛盾多,工作难开展,大学生村官要在更深层次上发挥作用尚需时日。记者采访发现,在婺城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中,有的人和上虞村官王力勇有着相似的工作经历。

    为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上虞当地有关部门对某些村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调整,例如做村里的污染状况调查,以及走访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做抗日战争损失的调查,发挥了大学生社会调查的能力特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大学生村官何去何从

    天之骄子与村官,如今这两个具有巨大落差的概念被捏合在了一起。据心理学专家介绍,在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中,他们最初的失落感很强烈,特别是第一个月,随后会逐步适应。在工作上,由于是婺城区录用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商敬感觉自己是一名摸索前进的开路先锋,关于如何开展工作,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这让他很是无所适从。 关于自己的未来,商敬说,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工作,走一步看一步吧。

    女大学生邵岚谈到去当村官的初衷时说,主要目的是想锻炼一下,多增加一些社会经验。毕竟从小到大一直是在学校,从校门到校门,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都很少;同时也会适当考虑待遇和日后的前途。

    婺城区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安排这批大学生当村官有两个目的:一是解决就业问题,二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层次。至于大学生村官们的前途和出路问题,婺区委办[2007]109号文件中这样写道:根据浙办[2006]72号文件精神,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乡镇(街道)与高校毕业生签订3年一签的劳动合同,不占乡镇(街道)的编制。从2009年开始,全省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主要从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这类毕业生如当时仍留在村和社区工作,在报考本省市级以上公务员时可以加分。一名岭上乡的乡镇公务员这样理解,从政策上看,大学生村官似乎更像是志愿者,但又不同于志愿者。

    根据婺城区委组织部相关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分两块:一是政治待遇,对于在农村和社区工作两年以上,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的高校毕业生,要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进入农村、社区领导班子,并及时推荐为乡镇(街道)后备干部;条件成熟的,可推荐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人选。二是工资福利,年总体收入一般应不低于当地上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很诱人。”一位大学生村官直言不讳。

    据了解,去年9月,300余名大学生报考婺城区村官,接下来的选拔也很严格。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层层把关,最终经各级组织部门下发选用通知书,43名大学生村官才走马上任。而他们在农村能够发挥多少作用?他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一个个疑问依旧困扰着这些心神不定的大学生们。

    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刘成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指出,国家出于大学生就业和提升农村干部队伍文化素质的考虑,初衷是积极的,也是高瞻远瞩的,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难题和矛盾。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我国今后农村基层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农村工作艰苦,克服困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所能解决的。

    “农村组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组织。著名学者费孝通曾提出一个‘熟人社会’的概念,农村就是这样一个小社会。假如农民不买外来村官的账,在血缘关系相对重要的农村开展工作,谈何容易?”刘成斌说,农民首先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学历。对于“空降兵”一般的大学生村官,处理复杂的村民事务,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但也有大学生村官成功的范例。河南农大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介同彬带领村民致富,介同彬深深地意识到:“要带领群众致富,只有自己率先致富,才有说服力。”刘成斌建议,大学生应发挥自身特长,用实际行动找到农村工作的突破口,争取建立公信力。国家应吸收有农业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到广大的农村去,配以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才能做到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