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催热“农家避暑”经济

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周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改变,来乡村度假避暑的城市人群也越来越多。7月17日,笔者在柯城区石梁镇张西、坎底等村采访。

  消夏避暑 生意这边独好

  “再过几天,经过预约的一批上海游客就要来这避暑了。”海拔将近600米的张西村主任张坤泉说,这里的温度比衢州市内低了将近5度,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避暑休闲。“由于大批游客的到来,去年村民年平均收入达到了4500元,比未开发前高出了3500元,所带动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张坤泉说。

  “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整个人都变地轻松了。”来这游玩的杭州陈姓夫妇说,“在农家小院吃吃新鲜的野菜,晚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入睡,与闷热的城市相比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在外地跑了13年货运生意的张小明是村中“农家乐”的大户。“有一对退休的老夫妻,想从上海过来避暑,我给出了每月500元包吃包住的低收费标准。”张小明说,由于张西村临近海拔1394米的衢州第二高峰北高峰的消息,源头活水清澈见底,离衢城仅需20分钟的路程,农家乐所收的费用不高,暑假来这边的游客达到上万人。“外地游客的进入,使我种植的土产品也获得了好的收益。”他说,乡里的土茶叶从原先的20块一斤到现在卖到80元一斤,原先便宜的笋干也从6块涨到15块。

  特色避暑 外地游客骤增

  和张西村凉爽舒适的环境相比,位于山底的坎底村地理位置就差了,但“特色避暑”却是风生水起,7家避暑农家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避暑。

  “来来来,喝一杯原汁原味的竹筒茶。”开办竹海农家的王雪康将山泉水从特制的竹筒中倒出,“这里当然没有高山那么凉快,但接得外地游客可不少,这几天有二三千的收入呢。”为了争取更多的游客,王雪康从特色和服务上下功夫,屋边有着郁郁葱葱的竹子,村边有个天然的泳池,他免费提供救生圈等设备,也吸引了许多游客。

  从上海来这儿避暑的严女士说:“一下子就被这儿的环境吸引住了,与众不同,当然愿意进来坐坐。”

  而位于江山碗窑乡的避暑场地在利用月亮湖网上游船的同时,挖掘遍布村周有唐、宋、元年间的100多个古窑址群的文化底蕴,在这个暑假吸引了为数不少的外地游客。去年接待了10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00多万。来自温州的王女士的儿子说到:“乘着小艇在月亮湖中冲浪避暑很凉快,在农民伯伯家中看斗鸡表演、赶鹅比赛也很有趣,下次选择避暑的地方我还愿意来这儿。”

  农家避暑 软件有待提升

  近几年,我市通过发展“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山区避暑,赢得了上百万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的自主创业、临近就业。原先处于低谷的农副产品价格也得到了可观的提高。

  “但衢州地区暑期避暑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强,各地区目前开办避暑场地增多,如果避暑场地没有特色的文化优势和方便的交通,看似前景光明的产业势必倒退,甚至办不下去。”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农家避暑也需外部文化环境的支撑。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张西村今年一开始的避暑游客人数不如去年多,而有的村自然环境没这优越,但知名度和游客量却高于这儿。靠的是什么?良好的宣传和宽畅的马路。”张西村的大学生村官郑向怡感叹道。据他介绍,由于石梁到达张西村的路只能够一辆面包车通行,运载上海等地的游客的大巴车就进不去,影响了一批客流量。

  这位业内人士还认为,在有了良好宣传和便利交通的同时,农民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培养二次客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给人留下干净整洁的环境印象,顾客自然会想到第二次光顾。(实习生: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