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浙江大学生村官:让大学生安心当“村官”

来源:新华网 作者:林龙 来羽
    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此之前,2006年6月,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向基层,相关问题也随之浮现: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如何?3年“村官”期满后,他们将何去何从?大学生“村官”之路能否越走越宽?

    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

    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明星村的大学生“村官”朱小燕这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身兼明星村村委会委员、团支部书记、出纳员的她,因为参与街道上的拆迁腾房工作,几乎天天都要往村民家里跑。

    “村民们白天要上班,所以我们要么一大早,要么等他们下了班,才能去村民家里动员拆迁。”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让原本胖乎乎的小燕足足瘦了10多斤,她调侃道,“没花半分钱就减了肥,挺不错的。”

    像朱小燕一样,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此政策指导下,中国很多城市开始有组织地输送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广大农村。

    2006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

    “大学生‘村官’计划涉及到大学生的就业、未来,以及他们背后千千万万的家庭,省委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公众也给予较多关注。”浙江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认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目的是为农村带去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为农村发展增添新活力。

    按照浙江省出台的规定,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薪酬、参保等所需费用,主要由县(市、区)、乡镇(街道)承担,不需要村里财政负担。“以往我们支持农村建设,要么只派人,要么只拨款。大学生‘村官’计划一改这种单一‘输血’的做法,结合了人才与资金的双重优势,基层群众、干部都非常欢迎。”浙江省委组织部张滨说道。

    据介绍,2006年浙江省正式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后,约有2000名大学生走向农村和社区,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有6000多名和8000多名大学生投身基层工作,“到2007年底,全省约32000个社区中,近一半社区都有了大学生‘村官’。这还不包括2006年正式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前,各地在试点中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张滨介绍。

    随着大学生报考“村官”人数的日渐增多,大学生当“村官”的原因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大学生当“村官”,究竟是为了寻求前进的跳板,还是真正怀着一颗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心?

    “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挺大,大学生去农村和社区服务,可以享受不少优惠政策,任职期间有机会晋升。3年后,能为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加分。这些优惠政策,给大学生带来很大诱惑。”浙江林学院的蔡京同学坦言。

    “我来自农村,虽然这些年农村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但和城市的发展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而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有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大学生,我觉得我有义务在完成学业之后为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与蔡京同班的温州学生朱方告诉记者。

    对于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张滨认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干一行就要像一行。一方面,培育一个大学生‘村官’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对得起自己付出的青春。”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