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原创 作者:凌竹

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凌竹

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开展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员是我们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的方针政策需要党员来贯彻,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总的看来,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队伍是好的,他们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符合的问题。近期,针对农村党员存在的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调查了我区大赵峪办事处、黑龙口镇、红门河乡、杨斜镇、张村镇5个乡镇(办事处)党员共计1936人。就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状况做了调研,以期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新途径,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基础。现就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一、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现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成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 主要体现在

    1.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以大赵峪办事处为例)。 

    从图表可以看出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仅占25%,而56岁以上的占到了56%,年纪大的党员占了全部党员的多数, 中、青年党员所占的比例很小。有的自然村甚至出现“七个党员八颗牙”的现象,个别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阻碍了党在农村工作的有效开展

    2.女党员人数和担任职务数量上升,但男女党员比例依然失调由调查得知,2000年前,农村女党员仅占全部党员人数的6.3%,在基层担任职务的比例更小,此次调查了解到:以张村为例,女党员44人中,6人任妇代会主任或致富带头人,11人为镇政府人大代表,7人为区人大代表。但女党员占全部党员的比例仍然失调。我们调查的5乡镇(办事处)的1469名党员中,女党员264名,占党员总数由2001年9.8%上升到13.6%。这一比例明显较低(如图)。

    3.发展对象单一,村组干部发展为党员的多,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的少。从调查的5乡镇来看,2001 年以来,共发展党员156名,其中村组干部124名,占发展总数的79.8%,而致富能手的仅占9.7%。大赵峪办事处龙山村共有37名党员,其中曾经担任过村组干部的有25人,致富能手2名,其他均为45岁以上的老龄党员,这些党员受年龄、文化及观念的影响,难以身先士卒,带头发展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富裕一方百姓,也很难当好基层组织的参谋和助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下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弱化。

4.发展党员的时段分布不匀,80年代以前发展较快,90年代后稍慢。    

    可以看出:60年代及以前平均每年发展670年代平均每年发展6.1名80年代平均每年发展5.690年代平均每年发展4.6;2001年—2009年平均每年发展4.1名。从这组数据看出,农村党员发展的高峰期是80年代以前,90年代党员每年发展较缓慢。

    5.知识结构单一,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缺乏。从调查中了解到:占总数72%的党员不知道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念,大部分不清楚农业改革的方向与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仅有11%的人对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有了解。

    二.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农村党员队伍呈现的以上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人才外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当前传统农村经济的不景气,农副产品往往增产不增收,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务农守业。不少农村基层领导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能读书的考取大中专院校跳出了“农门”,考不取学校的要么当兵,要么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基本都是“三八六零部队”或是文化程度低、或是能力较弱,或是年龄大,很难找到适合的党员发展对象,特别是年纪较轻、文化较高、政治思想素质较好的党员发展对象。由于多数优秀青年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从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党员源头缺乏,无青壮党员注入活力,大部分党员都是70年代左右发展的,年龄结构严重老龄化。

2.农村思想观念等影响着党员尤其是女党员的发展。尽管男女平等写进了宪法,妇女参政议政在新时期得到了实现,但在农村,由于长期的思想观念形成的妇女主内等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自身发展及女党员的发展。

   3.农村流动人口增多, 增加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难度。随着城市二、三产业迅速发展, 新经济组织大量出现, 农村外出流动人口剧增。在外出流动农村人口中, 有文化或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多, 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多, 本来他们可能是农村党员的后备军。他们外出造成新农村建设人才流失, 也使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越来越少, 村干部后备力量明显不足。由于长年在外, 这部分人即使有入党意愿和想法, 农村基层党组织既缺乏与他们交流、沟通的途径, 又没有异地培养党员的能力和手段, 造成他们长期徘徊在党组织大门之外。

  4.人户分离党员偏多, 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加大, 人户分离流动党员的数量日益增多, 从而给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是有少数企事业支部离退职党员多于在职的, 而离退职的党员又大多在城区, 找不到接受党组织, 组织关迁不走、理不顺, 难以实现党员的属地化管理。部分党员已长时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二是在外从业、打工等流出党员难以管理。三是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 由于有的老板认为建立党组织对企业发展是“弊多利少”, 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因而对企业建立党组织态度不积极不支持。

  5.农村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入党愿望不强烈。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新思维、新观念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一些人经济意识愈来愈浓,政治追求逐渐淡化。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有的认为“入党吃亏”、“入党无用”、“ 入党不自由”;有的青年农民甚至不信马克思列宁主义,信“菩萨”,缺乏入党的政治热情和理想追求。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一些党组织既不能有效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事,反而要向农民摊派,要群众出力、出钱,造成党组织在群众中缺乏号召力,部分农村青年消极厌世、悲观失望,对党组织缺乏信心。

三、解决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的对策

1.激活源头,改善结构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跟踪培养。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要从源头入手,既重数量更重质量,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青年党员队伍要做好正面引导和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发挥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对那些素质较好、事业心较强、热心公益事业、有培养前途的培养对象,通过参加支部活动和设岗定责等方式提高其为民服务的能力;党支部要指定联系人加强培养教育,实行“1 + 1 ”结对帮带,帮助他们增强宗旨意识,提高致富本领。从而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变等待入党积极分子自然成熟、自动上门为积极教育启迪,促使其尽快成熟。同时,实行积极分子培养关口前移,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以改善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龄化

2.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党员渠道。可以通过本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的发展新党员要提高积极分子队伍中经济能人的比例,把那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承认党章、并愿意履行党员义务的年轻人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要把技术能手、致富能人、农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乡土人才、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青年推荐出来,并纳入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同时注重发展女党员,注重发展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入党,以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

    3.健全妇女组织, 发挥其联系妇女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加大对青年优秀妇女的培养力度,注重发展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入党,以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以此来改善女性党员数量少、在农村影响和作用小的状况。

    4.针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难的实际状况, 农村党组织要在乡镇党委指导下, 主动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外出经商、务工人员, 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 采取设立“流动党支部”培养、流入地党组织代培等办法, 培养、发展优秀务工、经商人员入党。

    5.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部分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偏弱、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关键原因是缺乏相关技术技能。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应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侧重于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在提高致富本领上下功夫;要打破常规的说教式教育,大力推行结对帮扶学、参观启发学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要不断引进通俗易懂的农村文化科技教材,引导党员自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科学设立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内容,建立上下联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根据农村党员相对文化素质低、年龄老化严重的特点,授课内容要以党的基本知识、实用技术、法律法规为主,同时采取走出去(外出实地考察) 、请进来(请专家现场指导)的办法,拓宽培训渠道。同时,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党员学习教育阵地条件简陋等问题,要进一步规范资金列支渠道、拨款方法,解决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6.针对农村青年中存在的“缺乏政治热情、入党愿望不强烈”的现实状况, 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农村年轻人的特点, 采取正面引导、典型示范、听党课等方式, 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启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入党愿望; 通过采取在农村青年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优秀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等方式, 引导农村青年向党组织靠拢。